敞开学生的心菲——谈谈初中作文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1
/ 3

[摘要]作文教学不是教学生如何写作文,而是要能敞开学生的心菲,让学生去兼收并蓄古今中外的精华,去感悟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是帮助学生去挖掘生命中的意义,生活中的意义,让学生把对生命生活中最真实的情感、思想用文质兼美的方式表达出来。
[关键词]吸收 感悟 挖掘 表达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
说起作文教学,很多语文教师都很头疼。因为不知道怎样入手,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这确实是个难题,一些语文教师干脆不多讲,让学生买作文书籍,大量地读,然后学着写,依葫芦画瓢。这样的结果,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同样的主题,同样的故事,同样的语言,让人无法读,无心读,不想读,甚至读多了还产生作呕的感觉。另一些教师在作文教学上抓住中考要求,选择几年以来得高分,得满分的作文,分析这些文章的结构特点,思想特点,写作手法,而后严格训练学生,要求学生完全按这样的模式来写,以在考试中钓取高分,如此教学出来的学生作文,有如八股文一样,读起来感觉还不错,但读来读去,却读不出味道,如嚼蜡一般。以上两种作文教学手段,在现在的作文教学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整体上每况愈下,以至弄出诸如几百个学生写捡到钱包,几百个学生写扶老人过马路这样的让人苦笑的笑话来。作文教学到了这个地步,完全封闭了学生的心灵,扼杀了学生的思想、情感,难怪学生不会写作文,不愿写作文,甚至害怕写作文。
那么应该怎样来进行作文教学呢?鲁迅先生在评价自己的作品时说过,他的早期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是没有什么写作技巧可言的,只是想那么写,而后期的作品知道了用一些写作技巧。而众所周知,影响深远的作品却都是先生早期的作品。这就告诉我们,教学生写作文,写作技巧的训练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写出他们的情感,写出他们的思想,写出他们想要写的东西。
二、用阅读和生活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是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写的东西,特别是觉得自己的生活除了读书以外,什么也没有,所以没有值得写的地方。学生的这种想法,一方面暴露出我们教育的单调,束缚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思想情感仅仅局限于学校、教科书,不能放眼天下,特别是为了升学率,学生整日埋于书山题海之中,假期也不例外,这样学生接触社会,感受生活的能力很有限,当然也就没有写的东西了。另一方面,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只重视语文考试的功能,完全抹杀语文本身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某天听一位初三把关教师讲苏轼的《水调歌头》,他只是把这首词中中考经常会出现的句子提出来,讲一讲这几句的意思,在中考中会怎样出现,并要求学生只需要记住这几句,其它的不用记。一首文质兼美的词,并在中秋节前教学的内容就这样三下五除二完成了。不知在马上到来的中秋节,学生会否想起这首词,中秋节之际,学生除了对吃、对玩有点记忆外,不知还会有什么感受。这样教学以后如果让学生写中秋感怀,不知学生会写出一些什么来。笔者也是初三语文教师,在中秋节前一天特意把这首词提出来教学。在导入的时候,以月亮为主题让学生回忆知道的有关月亮的名句。学生积极发言,说出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名句。我顺势再引,问这些句子都共同体现了一种什么情感。学生回答思念。于是我讲明天就是中秋节,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明月千里寄相思”,而后引入新课,让学生朗诵,而后介绍作者以及写作的背景,明确作者这首词的思想内涵。再以讲故事的方式串讲,中间联系学生实际,讲中秋节团圆的温暖,讲一些父母出去打工的学生中秋节不能和亲人团圆。讲完后再让学生品读,让父母在外的学生朗诵。下课前播放起台湾歌手邓丽君演唱的这首词,在优美婉转的歌声中,学生静静地听着,一些学生的眼角噙着泪水。课后安排学生在中秋节后写一篇中秋感怀,交上来后一读,很多篇都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通过两节课的对比,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不在于我们教他们怎么写,教他们多少写作技巧,而在于把学生调动起来,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想表达,想书写。
三、那么,具体来讲怎样培养呢?
首先从阅读开始。著名作家王蒙回忆自己走上文学之路时这样说过,在读书的时候,对一些词语非常敏感,如“逍遥”,如杜甫诗歌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萧萧”等,只要见到这样的词语就会引发联想,思绪翩飞。王蒙的这种感受,应该给我们作文教学一些启示,就是在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阅读好的文章时,读到的不是文字,读出来的是美丽的画面,奇妙的联想,丰富的情感,甚至如王蒙所说的,一个字或一个词语都可以有无尽的品味。好的文章是灵动的,是触动心弦的美丽乐章。在阅读教学时能把学生的这些体验都给调动起来,学生在写文章时就能用心灵去书写,一字一句都按照他们内心美丽的涌动去书写,久而久之,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是文质兼佳的美文了。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背影》,赵丽宏的《周庄水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名篇的时候,就可以逐字逐句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玩赏,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章的魅力。特别重要的是古代诗词的教学,如果能每字每句的挖掘,对每首诗词的意境都能引导学生深入品味的话,学生的受益是无穷的。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在此文开头时讲过,很多学生在写作时觉得生活很平淡,没有可写的东西。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学时没有很好地把文本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时和学生的生活脱节了。其实教材中的文章在选择时都是注重学生的生活的,只不过我们在教学时要么忽略了,要么没有去挖掘。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重视的是文章的写作手法,结构特点,文章的思想内涵,却很少有进一步引申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文章是文章,生活是生活,学生读了文章就只知道文章,不知道怎样来书写自己的生活。其实我们在教学时,这一点是很关键的,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从古至今,教化是文章的一大功能,忽视了这一点,我们就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抹杀了教学的育人功能。只有把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后,用学习的东西来观照自己的生活,从而去感悟生活,明白生活的意义。给学生一个精神的世界,他们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生活的精彩,在写作起来才能言之有物,觉得有写的东西,就不用去瞎编乱造了。比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可以引申到学生的身上,愚公年近九十,移两座大山,他想到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他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我们一些同学面对数学,英语两座大山的时候,想法和智叟的一样,认为无法克服,却没有想到你们还有一年三百多天的时间,“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焉?”这样教学,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反思,既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更能使学生明白生活的意义,让他们写一篇这个主题的文章,也就不是很困难的了。特别在教学如《小巷深处》、《背影》这样的文章的时候,如果能深入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学生的感悟就更多了。


四、师生沟通培养写作欲望和能力
在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和生活感悟能力的基础上,接下来就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了。在这点上,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写想写的,不要强迫学生写。写作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让学生写日记或写随笔。这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写作爱好。让学生写日记的方式好是好,但有很多弊端。从学生方面来讲,很多学生难以坚持,往往是老师要求写才写,流于应付,并且天天写,学生很多时候难以找到可写的东西,有些学生则完全流于记流水帐。从老师方面来讲,批改检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不检查学生不会坚持写,检查了没有时间批改辅导,很多教师只写一个已阅和日期,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好处。所以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写随笔或随感更好一些。也不要写得太多,两星期一篇是最合适的。为什么是两星期呢,笔者的经验,时间太短学生写得仓促,质量不好,并且教师没有时间精批细改。为什么呢?就随笔来说,教师要求学生写的是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生活中需要倾诉的东西,有很多甚至是学生的悄悄话。对学生这种随笔的批阅,一定要细心、用心、倾心。这个时候,学生的随笔本成了师生交流的平台,通过这本随笔,建立起师生心灵交往的桥梁。学生用心地写,真诚地写;教师用心地读,用心地评。通过随笔,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你真诚的评语,能打开学生的心菲,解开学生的心结,化解学生的矛盾,增进师生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把真正的润物细无声在随笔的批阅中体现出来。要批阅好随笔是很辛苦的。要了解学生的思想,要注意用何种语气学生才能接受,要亲切、要自然,更不能套用什么语言通顺、中心明确、段落分明这样的套话。写评语有时几句话,有时却要长篇大论,甚至超过学生文章的字数。力求每字每句都打动学生,说到他们心灵的深处,使他们感觉亲切、温暖。笔者的经验,只要一两次这样的批阅,学生写随笔的热情就会调动起来,很多学生都会力争写好,完全敞开心菲,写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并且会愿写,喜欢写。要求两星期写一篇,学生会随时写来,随时和老师要随笔本,说他们等不及想写了。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热情高了,写作能力好了,对生活的理解深了,特别是师生的关系非常的融洽了。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这样的作文教学必然是辛苦的,但只要真正把学生当作朋友,真正地想使学生进步,在这样的交流中你就会得到无尽的乐趣。
写作培养的另一方面就是写作规范化的训练。写随笔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打开学生的心菲,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生活,让学生觉得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写的东西很多。在学生想写和觉得言之有物的基础上,就要训练学生如何写好文章了。在此重申一点,如果没有随笔等方式作为写作培养的基础,一切写作方法和模式的训练都是空中楼阁,是无法真正提高写作水平的。在学生有了写作的冲动和经常写一写的基础上,教师对写作方法的指导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质胜文则史,文胜质则野。”(《论语》),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文”指的是文章的文采,是文章外在的美,“质”指的是文章的内容,是文章的内在美。一篇好的文章只有文采和内涵都好才算是好文章。所以教师在学生已具备“质”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如何进得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文”的指导是很必要的。在这方面,其实教师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都在做着,在此不作过多论述。写作方法的训练讲求的是精细。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以以教材上每单元的作文题作为训练的内容,一般两星期左右写一篇。在写之前根据本单元的训练要求来要求学生,讲要求时要具体、细致,让学生严格按照要求来写。每个学生写好后由学习小组提意见,根据意见学生再作修改,而后再交给教师。教师在批改后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学生提出来,作指导,把写得好的和不足的作比较。如果学生整体水平不高,可以再作指导让学生再写。如能长此以往的训练,学生在写作技巧上一定能有很大的提高。
五、结语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说是重点,是因为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睁开眼睛去看世界,敞开心菲去感受社会、自然、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而后去书写自己的人生。古人云“文以载道”,只有让学生明白了“道”,他们的文章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有情、言之有义。而这样的培养远远超越应试教育的要求,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教师要有比较高的文学修养,古今中外都要有所涉猎,要有自己的文学品味;教师要能很好的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爱好,要能引领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愉快地遨游,因为读书破万卷,下笔才能若有神,只有广泛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学生才能在写作上有广阔的眼界,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来;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因为只有如此,才能知道每个学生的思想、情感、认知能力,才能发掘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也才能指导学生去挖掘生活的意义,学生也才能写出真实、感人、服人的文章来。总之,语文教学的根本就是每一位教师都要明白“文以载道”的内涵,在教学中传好道,让学生明白文章中的道,生活中的道,书写出自己的道。如此,则作文教学才能不假、不大、不空,才能真正能教出水平,体现出作文教学的价值来。


(作者单位: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刘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