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蒙牛找到救赎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09
/ 1
这一次,蒙牛寄希望于国资能帮助自己完成救赎。7月6日,中粮集团与厚朴投资共同组建一家新公司(中粮持股70%),分别向蒙牛认购新股、向老股东购买现有股份,新公司在分别完成相关收购后将持有蒙牛扩大后股本的20%,成为蒙牛的第一大股东。

  有人戏称,引资之后的蒙牛变成了一只“杂交”牛。因为,如今蒙牛的资本结构已经变成了国资、民资和战略投资的混合体。然而,无法忽略的事实是存在的,国进民退已经成为了中国乳业的潮流。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企三元接管了三鹿,中粮、新三元、伊利、光明等国企成了中国乳业的绝对主角。

  蒙牛、太子奶、新希望等,这些都曾是被寄予厚望的民营乳业品牌,但他们因为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逻辑而命运迥异。

  蒙牛和太子奶是“火箭速度”的信奉者。尤以蒙牛为例,作为在恶劣环境中迸发的小苗,牛根生相信“只有快速做大做强,才能生存”。于是,速度成了蒙牛成长的关键词。为了速度,蒙牛决定“先市场、后牧场”,并不惜与摩根士丹利等风险投资机构对赌。蒙牛也一次次置身于险境之中。

  然而,市场营销与基础建设的严重不平衡很快制约了蒙牛。蒙牛每天所需的约11000吨原奶中,只有约1000吨来自于蒙牛自控的牧场,奶源可控率不足10%。蒙牛的品牌形象来源于长期的高调营销,这也使得蒙牛一直处于“树大招风”的境地。

  蒙牛唯有拼命砸钱投广告以换回消费者的信任。去年以来,蒙牛的高密度广告轰炸可见一斑。另一方面,13个部委联合制定了新规,其中重点要求“乳制品生产企业基地自产生鲜乳与加工能力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蒙牛要做到这一点,资金需求量将远远超过其现有储备。

  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说,中央以及地方政府曾先后3次出资援助蒙牛,但蒙牛的资金缺口仍达20亿以上。无奈之下,蒙牛选择了卖身。

  另一个为速度所累的企业是太子奶。与蒙牛一样,太子奶也与摩根士丹利、英联、高盛等风投机构对赌,以换取高速扩张的资金。但它也失去了发展的平衡。

  必须得承认,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和抗风险能力远不如国企和外企。这群摸着石头过河的草根力量,大多是市场恶性竞争、政府监管不作为乃至腐败的最终买单者。

  中国乳业的“速度时代”暂时被“冻结”。民营乳业究竟路在何方?可值借鉴的是,新希望乳业并未选择与风投玩“对赌”游戏。借助集团充裕的自有资金,新希望乳业熬过了最艰难的7年。因为刘永好一贯相信并坚持的是,“实实在在打好根基是基业长青的根本”。如果丧失了这种坚守,民营企业还能拿什么与“大象和狮子”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