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小衔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浅谈幼小衔接

于烜

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第三幼儿园于烜

【摘要】幼小衔接一直是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关注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调查表明,幼儿社会适应性发展表现不良,在幼儿园和小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儿童社会适应问题,主要由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认识不够造成的,还有其他因素,如儿童的社会认识偏差,自我中心倾向以及儿童社会交往技能的缺乏等原因,本文尝试探讨通过角色游戏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社会性发展;角色游戏

【中图分类号】G523.32【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5-0083-01

因为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教育目标、任务、内容、目标、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大量的幼儿在缺乏过渡到小学的经验准备或过渡经验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从幼儿园毕业入小学。他们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立即感受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来自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许多儿童的身心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使他们的认知兴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断的减弱。因此,针对当前教育、教学上的“脱节”现象,建立相互间的联系,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加强相互间的合作,我们幼儿园做了很多方面的工作:

一、进行系列幼小衔接会议、座谈、咨询等活动

1.组织教师方面的会议和学习活动。首先组织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座谈会。让小学教师对我园教师培养的孩子作出分析、评价,及给予一些有效的改进措施,以及本届大班的“幼小衔接”工作受到更多的启示。我们也给小学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方法,是小学也能向幼儿园靠拢。然后组织有关老师进行学习,加强老师的思想意识。如;看录像《小学生守则》,观看小学老师上课、邀请小学老师来园现场指导等,了解小学对学生的要求及小学的一些情况。老师还要更新观念,经常阅读“幼小衔接”的有关文章。

2.组织家长方面座谈、咨询活动。根据家长的需要开展有关幼小衔接的系列讲座咨询活动。如:请小学优秀教师给家长做“怎么样给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的讲座。分班请一些小学的老师与家长开座谈会和咨询活动。及将“幼小衔接”的有关计划发给家长,使得家长更进一步明确:该如何配合幼儿园教育好孩子,使他们能顺利过渡到小学进行学习。各班还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家长小组的教学开放日活动,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在生活、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研究家长反馈的意见,改进工作。还组织了全体大班家长进行“幼小衔接”的答辩会及知识竞赛活动。

二、从各方面提高幼儿的能力真正做到幼小衔接

1.时间上的互相靠拢。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使一场严峻的考验。许多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这时变成美丽的泡影,心里开始失望。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了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

2.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上互相衔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我园一直强调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习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嗨可以组织大班年纪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的比赛,组织幼儿观看有关录像,这些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幼小衔接是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为幼儿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有一种认识是,幼儿只要提前认一些字,学一点拼音、算术等就没有问题了,这是十分片面的。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幼儿园必须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不难看,这一能力与主动性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基本的方法是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交往环境,改善师生关系,鼓励幼儿之间的交往,并让幼儿真正感到与老师、同伴在一起的愉快,从而愿意投入到交往活动中,增长自己的人际关系知识、技能和能力。

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如爱看图书的习惯,做事认真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地听老师讲话的习惯,保持文具、书本整洁的习惯等等。认为这些是小事,“树大自然直”,这是不对的。习惯不好,以后很难纠正,对学习的危害是很大的。幼儿期间,教师和家长应当从日常生活的每件事情上严格、一致、一贯地要求,习惯才能建立。

四、总结

幼儿园应当坚决地反对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从根本上发展幼儿的智力,特别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调查表明,我国幼儿在教学学习准备上偏重知识灌输,思维能力的准备明显不足。如幼儿在寻找排序的规律、图形守恒、看图编应用题等智力型题目上的得分,大大低于一般数学知识的题目。因此让幼儿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中解放出来,发展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让幼儿在小学学好数学,并能在今后保持发展的后劲。同样,拼音、认字等等,也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精神,不是小学化地硬灌,而是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发展基础性能力。比如,拼音学习的基础是语音意识的发展,是语音的辨别能力,幼儿园可能儿过歌、绕口令,通过语言活动,通过倾听各种声音的感官练习,通过角色游戏等等,为幼儿学习拼音打下良好基础;正确写字需要幼儿小肌肉的灵活、手眼的协调以及观察、识记、位置辨别、空间方位知觉等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幼儿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为幼儿写字作准备。比如,有的教师通过绘画活动提高幼儿画线条的流畅性、对手的控制能力以及正确的握笔姿势等;通过手工活动,发展手眼协调和小肌肉;还用游戏、画图案画等办法来帮助幼儿熟悉田字格,让幼儿通过仔细观察上下左右的方位有清楚的认识,为上学后用田字格写字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