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中职学校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王娟王津

(陕西科技大学,710021)

摘要:对于中职学生,计算机编程语言抽象难懂,因此,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程序设计思想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增强中职课堂的C语言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浅谈一下在教学上的体会和经验。

关键词:中职;C语言;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专业学校开设计算机编程语言课,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编程语言具有抽象化和模块化的特点,职校学生基础较差,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有一定难度。除此之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课后不肯下功夫,久而久之,出现对格式不理解、语句流程不清楚等问题,导致程序不会写。即使写出一个程序,也是照猫画虎,不知其意,渐渐地就对这门课就失去兴趣,在课堂中成了后进生,功课上处于困难状态,教与学不能达到衔接的效果。课堂也往往变成了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度。有时教师为了赶进度,讲授法成了唯一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就受到了限制。因此,中职学校,编程语言课不好上、上不好已经成了教师们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可避免遇到后进生,而且,年级越高,后进生比例越大,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教学的顺利进行。

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与成才的源动力。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是教师与课程的难易程度。因此,教师要把握好编程语言的深浅度,让学生在实践课上积极参与,通过综合性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深刻自我反省和认识,教师如何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上好课?在课堂教学实施阶段,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工作。

一、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

1、设置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活跃学生思想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学生提不出问题,原因往往在于对知识未能真正掌握,因此就不会有对所学知识反思后的质疑。实际上,问题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没有问题便没有深入。教学中,教师本身必须有“提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即提出问题,给学生创设合理宽松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问题,以便更深入地开展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数组概念讲解时,老师先设置问题:编程计算5个人的语文平均成绩。根据以前所学,学生会很快想到:需要先定义5个类型相同的变量,用于存放这5个人的语文成绩。再进一步要求:计算50个人的语文平均成绩,这时候如再定义50个变量,问题将变得麻烦,学生此刻需要思考讨论如何合理说明变量。再深一步:计算100个人的语文平均成绩,又该如何解决?此时,教师若引出数组概念、分析数组性质时,学生不仅很容易记住数组性质,还能够掌握数组使用的环境,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程序设计的关键在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我授课时,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讲解每一道程序设计题,从全局出发,给出解决问题的、高度概括和抽象的伪码语言描述的算法,并将问题描述成几个子问题或子功能,再将子问题进一步细化。视问题大小,这个阶段的工作可分成若干步骤,每一步均用伪代码语言描述其实现过程,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逐步深入,直到所有子问题和子功能都能用语句描述为止。

例:从键盘上输入三个整数,要求输出其中的最小数

①要解决问题,需要定义几个变量?变量都属于什么类型?

②变量没有值可以吗?如何给变量提供值?

③求三个数的最小值。

④输出结果。

进一步分析:

①经过分析需要定义四个变量,分别为:a,b,c,min;根据题意,其类型应为整型(int)。

②求a,b,c的最小值,则三个变量必须有值才能求最小值,如何从键盘给它们赋值?学生自然会想到scanf();min用来存放找到的最小值。

③要求三个数的最小值,可转化为先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值,再将这两数的最小值与第三个数比较,求出的最小值即为所求结果,将结果存入min。

④输出min的值。

将③再进一步深入:

◆如何求a,b的最小值,问题可描述为:若a小于b,则a为所求,将其存入min;否则b为所求,将b存入min。分析到此,学生会联想到if-else语句。

◆求min与c的最小值,问题可描述为:若c小于min,则用c更新min;否则min为三数中的最小值,其值不变。此时,学生会将该结构与if语句对应。

◆将每一步用相应的C语句实现,即为求三个数最小值的C语言程序。

综上,C语言的每个函数体基本上可从下面几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需要定义的变量个数及类型。

②选择适当的途径为变量提供相应的值。

③对数据进行处理。

④输出结果,再根据每一步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化。

这种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他们把握问题全局,分阶段逐步深入细化,使每个阶段的问题都在容易理解和处理的范围内,遇到问题不会无从下手。

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自己动手的能力

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学生只听不练根本达不到学习目的。曾有学生问道:学习C语言有什么用?这说明教材的课后习题偏离实际,致使学生完成课后习题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所以,让学生动手编制他们感兴趣的程序,他们才会对课程产生兴趣,会有成就感,学起来才会比较从容。

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是课程教学设计的关键。

课程设计时,老师要精心选择程序实例,把学习重点放在具体实例的讲述上,语法的学习与使用,不单独讲解和练习,而是把其融入实例中去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既接近实际,又能增加课堂内容的趣味性,在程序设计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避免对抽象概念枯燥的口头讲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能够提供直观、形象、便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使学生可在有限时间内理解、掌握、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创造力。C语言不仅要教会学生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教学中,我们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相应的精美教学课件,对各种抽象的概念,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传授给学生,从而简化知识难度。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达到了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枯燥问题生动化的效果。对于多媒体教学不易实施的程序设计方法的讲解,我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推理,如何用语句实现算法,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这样,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四、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对学生以鼓励为主

学生普遍希望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受人尊重,这是十分自然和正常的。学要以鼓励为主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经过教育实践检验和心理科学证实的正确的教育行为原则。教学中及时鼓励学生,肯定其优点,就会使他看到自己的进步,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和攀登知识高峰的愿望,最终还会形成努力、进步、赞扬、再努力、再进步的良性循环。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即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老师只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爱护学生内心深处渴望进步的火花,不要吝惜表扬,学生会逐渐对所学课程产生兴趣,从不想学慢慢变得自觉学,最终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五、结束语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教学好程序设计语言,关键在于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的创造性、能动性、表演才能和科学水平的综合体现,更能充分发挥教学对象的内在积极性与潜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琦;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程序设计能力之我见[J];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12期

[2]何昭青;彭立;傅红普;;基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李兆翠;许红云;;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13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