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钟玉梅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天心中心小学342111

摘要: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活生生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语文教学包含人文精神的教育,包含生命的温暖,包含与崇高人性的对话。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兴趣引导鼓励主动生动

一、在表演与情境中,挖掘与激发兴趣

首先,教学中,教师应该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例如在《小稻秧脱险记》一文的教学时,第一、二自然段是写杂草与小稻秧激烈争吵的场面,第二自然段学生较难理解。我先设计了这样—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杂草的蛮不讲理?”学生很快找出“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拼命地”、“小稻秧气得脸色蜡黄,当场就病倒了”等词句,但不一定能理解“激烈争吵”这个场面。此时,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因此,我让学生上台表演,并配合动作、神态、语言,充分展现了一幅小稻秧与杂草激烈争吵的精彩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置身在稻田里。最后,我又顺势提问:“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啊,真是太激烈了。谁能用‘激烈’来造句呢?”学生茅塞顿开,词意在说话训练中得到了巩固,那么句意乃至段意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创新欲望和潜能。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信息,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富有感染力,从而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

二、在成功与质疑中,引导与鼓励学生

首先,我们来讲讲成功与引导。在一堂语文写作课上,一名小女孩写道:“小花朵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教师看了以后,朝小女孩微微一笑,夸赞道:“非常好,这句话赋予了小花朵生命,很有想象力!”随后又问道:“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小女孩第一次受到如此夸奖,心头一暖,胆大了起来,说道:“有时候春天来时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教师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拍了拍她的头,走上讲台,她的作文成为讲造句的范本。正是由于欣赏和鼓励带给小女孩无尽的动力,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学习热情特别高涨,成绩一跃成为班级前茅。由此说明: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其次,再来讲讲质疑与鼓励。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我在讲授《军神》一文的第五自然段时,有个细心的小女孩提了个问题:“为什么‘沃克医生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这句话要用三个感叹号,而不是用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马上表扬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并且,让该生来读这句话,然而学生读得索然无味,平淡无奇。然而,我又顺势引导学生们想一想,此时的沃克先生看到这样顽强不屈的刘伯承应该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情?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佩服。”然后我又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出敬佩之情呢?”这时,学生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要用三个感叹号而不是用句号了。课堂上,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自己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于是便纷纷举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在阅读与积累中,拓宽与发展思维

首先,我们应该多管齐下,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取得家长的帮助,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课外阅读有监督。有条件的家庭,提倡亲子阅读,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在教室内张贴读书名言,布置班级读书角。每周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底蕴逐渐地丰厚起来,思维逐渐地活跃起来。

其次,我们应该帮助学生选择健康、适合的课外读物。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形式来进行的,有的喜欢名家名著;有的喜欢科普作品;有的喜欢军事读物;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我们要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选择健康、有价值的读物。课外阅读益处很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尤其是孩子,纯净幼小的心灵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来滋养,心灵会日渐纯净,感情会日渐丰富。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2年。

[2]熊生贵《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小学语文)》,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

[3]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