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早产与干预性早产临床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2

自然早产与干预性早产临床对比分析

张琼林萍

张琼林萍(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产科云南昆明650000)

【中图分类号】R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摘要】目的探讨自然早产与干预性早产对胎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12例早产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探讨自然早产与干预性早产对胎儿结局的影响。结果干预性早产组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明显低于自然早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性早产组新生儿的体重明显低于自然早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高危因素进行积极控制,并适时延长孕周可以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对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自然早产;干预性早产;影响早产是指孕妇分娩时其怀孕周期大于28周,但是不满37周,而此时分娩出的新生儿被称为早产儿[1]。早产在临床上被分为种,一种是干预性早产,另一种是自然早产。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早产儿的发生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为5%~15%,一般情况下,早产儿的生存能力以及存活率都不是十分高,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除了畸形的胎儿以外,由于早产而造成的围生儿死亡率为20%左右。早产对于新生儿的生存质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如何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分析其影响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近年来,我院以212例早产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自然早产与干预性对胎儿结局的影响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现将其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我院收治的212例早产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为20~38岁,平均年龄为(25.6±3.2)岁,孕周为28~36周,平均孕周为(32.5±2.6)周,其中自然早产的孕妇为122例,占57.5%,干预性早产孕妇为90例,占42.5%;其中经产妇为69例,初产妇为143例,单胎孕妇为198例,双胎孕妇为14例。共有226例新生儿,其中自然早产为130例,干预性早产为96例。212例早产孕妇均为正常妊娠,排除因胎儿畸形或者死胎而引产的孕妇。1.2研究方法将212例早产孕妇及22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自然早产与干预性早产的分娩方式以及对早产儿预后的影响,孕周数对早产儿预后的影响以及对早产儿并发症以及病死率的影响。

1.3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比较自然早产患者与干预性早产对胎儿结局的影响,详见表1。

3结论干预性早产是指孕妇在孕期中由于一些内科、外科等其他合并疾病的威胁,使母婴的健康受到影响,为了保证其生命安全而提前结束妊娠的一种干预方式,自然早产则是没有人为因素的干预。造成自然早产的原因主要有:胎膜早破、患者的下生殖道感染或者瘢痕子宫等因素,而造成干预性早产的原因主要为:前置胎盘、妊娠高血压以及胎儿窘迫、羊水过少等因素。有学者认为[3]妊娠高血压的发生对母婴的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临床上已经成为干预性早产的首位原因和指征。在本次研究中,因为妊娠高而性干预性早产的患者为32.5%,而因为前置胎盘因素行干预性早产的为18.5%。虽然这些疾病与早产都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临床上常威胁母婴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妊娠终止。

有研究表明早产儿由于自身发育不成熟,因此其存活能力和生存率比较低,其病死率是足月儿的15[4]倍左右,另外还有研究表明,若孕妇的孕周小于34周,那么新生儿的窒息率以及病死率明显高于孕周大于34周的孕妇,这是由于低于34周的新生儿其肺泡的发育功能还不是十分成熟,其身体免疫能力以及代谢功能还不是很健全,所以在出生之后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并导致死亡[5]。

本次研究发现,干预性早产的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明显低于自然早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该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将孕周期尽量延长至34周以后,有利于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改善其预后。当发现孕妇有早产的先兆时,应该对进行积极的治疗,若孕妇的胎膜没有发生破裂,胎儿存活,没有发生胎儿窘迫的情况,并且没有妊娠期高血压等并发症时,应该设法抑制孕妇的宫缩情况,尽量将孕周期延长;若孕妇的胎膜已经发生破裂,没有办法避免早产的发生时,应该尽量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能力,避免病死率的发生。另外在本次研究中,还发现干预性早产儿的体重要低于自然早产儿的体重,这是由于干预性早产儿在母体时由于长期缺乏营养或轻微缺氧造成的,这提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有高危孕妇进行干预性早产时要注意对孕妇补充营养,加强其循环功能,以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对高危因素进行积极控制,并适时延长孕周可以降低早产的发生,对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卞晓阳.自然早产与干预性早产危险因素及对策[J].北方药学,2013,(9):138-138,139.[2]李海英.自然早产与干预性早产临床对比分析(附233例病例报道)[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91-192.[3]金川.回顾性分析干预性早产对母婴预后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1,15(4):475-476.[4]黄健,朱付凡,丁依玲等.242例干预性早产的临床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2,27(6):536-538.[5]麦炜碧,高云鹤,陈励和等.自然早产与医源性早产危险因素的荟萃分析[J].广东医学,2011,32(5):640-643.45

来源期刊

医药界

相关关键词

自然早产 干预性早产 影响早产是指孕妇分娩时其怀孕周期大于28周,但是不满37周,而此时分娩出的新生儿被称为早产儿[1]。早产在临床上被分为种,一种是干预性早产,另一种是自然早产。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早产儿的发生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为5% ~15%,一般情况下,早产儿的生存能力以及存活率都不是十分高,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除了畸形的胎儿以外,由于早产而造成的围生儿死亡率为20%左右。早产对于新生儿的生存质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如何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分析其影响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近年来,我院以212例早产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自然早产与干预性对胎儿结局的影响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现将其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我院收治的212例早产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为20~38岁,平均年龄为(25.6± 3.2)岁,孕周为28~36周,平均孕周为(32.5± 2.6)周,其中自然早产的孕妇为122例,占57.5%,干预性早产孕妇为90例,占42.5% 其中经产妇为69例,初产妇为143例,单胎孕妇为198例,双胎孕妇为14例。共有226例新生儿,其中自然早产为130例,干预性早产为96例。212例早产孕妇均为正常妊娠,排除因胎儿畸形或者死胎而引产的孕妇。1.2研究方法将212例早产孕妇及22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自然早产与干预性早产的分娩方式以及对早产儿预后的影响,孕周数对早产儿预后的影响以及对早产儿并发症以及病死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