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职服装专业校本教材的开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1

论中职服装专业校本教材的开发

唐玉莲

唐玉莲(澧县职业中专学校湖南常德415500)

摘要:传统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已不能适应社会、企业对服装技能人才提出的培养要求,不仅是教师难教,同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挤掉和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时效性。校本教材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职业教育目标,有利于专业办出特色,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本文对中职服装专业校本教材的开发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中职服装专业校本教材

目前,中职学校的服装教材与职教形势和学生特点不相匹配,教材的内容偏多,教材的板式设计、结构设计与文字表达单调、死板、没有吸引力,这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亟待建设出一套内容简捷、板式新颖、结构合理、语言优美、图文并茂、学生喜欢的教材。

一、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原则。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将从事的职业岗位(群)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即根据企业要求毕业生必须了解哪些知识、掌握什么技术、具备哪些能力设置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只要求讲清必要的内容,把握分寸,不宜过深,对于复杂的理论原理等可以概括性地进行通俗讲解。

2.教学做合一原则。体现“教学做合一”的职教办学特色,即学生将来要做什么就学什么,学生要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不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针对培养目标,简化原理阐述,删除无实用价值的旧内容和繁冗的计算,充实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内容。

3.理论实践一体化原则。核心课程由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项目组成,彻底改变理论、实践教学分离的传统教学方法,课程结构和内容既能保证理论实践一体化等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又可为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提供了操作平台。学生的课程成绩由相关的理论考试成绩和训练项目考核成绩按权重综合评定。

4.课程综合化原则。突破现行的单科独进式专业课程体系模式,实行专业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并能适应本专业不同专门化方向设置的教学需求。校本教材编写以课程的综合优化为手段,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横向穿插,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体现多元的智力理论、扬长避短地加强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培养为目标来组织教材内容。如《服装缝制工艺》课程围绕职业能力基础,综合了服装结构制图基础、材料学、艺术设计美学、人体结构美学、服装缝制等课程,克服了学科间的割裂状态,切实地体现了用专业基础课程搭建学生职业基础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技术能力模块满足企业和学生的技能需要。

二、校本教材开发过程

1.组织开发团队。校本教材的开发要成立校本教材开发编写小组,以此作为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必须集中学习校本教材开发的相关知识、方法与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还可直接聘请地方行业专家担任专业兼职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并参与教材编写,以便弥补教材编写中技能、技术、实训内容具体操作部分的不足。

2.进行市场调研。新课程体系下校本教材的开发更趋向于适应市场的需求,与职业岗位的对接,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发于适用于新环境下学生学情与市场需求的教材内容,我们要加强与专业对口单位(服装企业)的联系,做好编写前的调研工作,充分掌握服装专业在实际工作中哪些理论知识是必备的,哪些操作技能是必会的,哪些知识和技能原教材中没有涉及到而实际工作已普遍应用等等,为高质量地编写校本教材做好充分准备,把企业文化、先进理念、前沿技术带到学校、带进课堂,为教材的编写积累第一手资料。

3.落实编写审核。主编要做好校本教材编写的整体规划。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特别明确体现哪些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哪些是应该理解的,哪些是一般了解的部分。对教材基本理论部分应本着简单、准确、适用的原则进行编写。对技能训练内容的编写要体现实用、准确、精炼的特点,要图文并茂,条理清晰,语言准确精炼。要组织学校有能力教师对校本教材进行严格、细致的审阅与修改,确保开发出的校本教材质量高、实用性强。

三、注重校本教材知识的衔接

服装知识内容很多,涉及面广,包括平面结构制图、立体裁剪、服装材料、美术基础、服装人体美学、手缝工艺、车缝工艺、时装画技法、QC与跟单、裁床技术、服装CAD软件应用等十多门课程。在这些课进行有机结合过程中,要注意各章节知识点的衔接,有些课程是基础,必须安排在前面章节,有些课程知识是独立的,可以随时进行教学。针对这一点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有些内容较枯燥,要穿插在兴趣较浓的章节中。校本教材的开发需要团队才能够完成,只有分工合作,融入多人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理论教学经验才能成功。教材编写完成以后,还要进行实践验证,要考虑知识点是否够用,是否实用,是否好用。

总之,校本教材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职业教育目标,有利于专业办出特色,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不断引入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体现时代特色,最大限度地避免学非所用,努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跟得上社会的发展与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