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造影CT扫描诊断胆囊疾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胆囊造影CT扫描诊断胆囊疾病

冉崇建周子和

冉崇建周子和(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百安分院重庆万州404000)

【摘要】目的提高胆囊疾病的诊断能力。方法本组34例,口服碘番酸片0.5-1克,均用层厚5mm,间距5mm平扫。结果胆囊结石21例,胆囊息肉样变6例,胆囊癌2例,胆囊位置变异3例,胆囊外钙化1例,肝癌低密度灶与胆囊部分重迭1例。结论口服碘番酸CT扫描对诊断胆囊疾病很有帮助。

【关键词】碘番酸疾病胆囊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3-0320-02

胆囊疾病是一种常见病,超声波是主要检查手段,CT平扫的敏感性不如超声波,结合胆囊造影,对提高诊断准确率很有帮助。

1材料和方法

收集我院1994年2月-1999年12月胆囊疾病患者共34例,手术病理证实26例,超声波和胆囊造影CT扫描检查相符合8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28岁-79岁。临床表现:右上腹痛1天-16年27例,乏力、纳差、厌油11例,皮肤巩膜黄染6例,明显消瘦2例。右上腹压痛9例,莫非氏征阳性12例,血淀粉酶升高2例。本组病例均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ytec2000I型全身CT扫描机,层厚层距5mm。先平扫怀疑病变再服碘番酸扫描,扫描前准备同常规口服胆囊造影,晚餐后2小时,口服碘番酸剂量为0.5-1克,每隔20分钟服1/3片,1小时后服完,10-12小时后扫描。

2CT诊断

胆囊结石21例(图1、2、3、4),合并慢性胆囊炎12例,为腔内圆形或椭圆形影,CT值-111.6-+24.2Hu,数目1-6个,长经约0.7-4.0cm大小,合并炎症时表现为胆囊壁较均匀性增厚;胆囊位置变异3例(图5、6),平扫胆囊窝区未见胆囊,而在肝方叶前与肋弓下缘后方之间、肝右叶下缘下方椭圆形近似软组织密度影,口服碘番酸后使其显影;胆囊息肉样变6例(图7),为邻胆囊壁的类圆形影,CT值+4.5-27.4Hu,数目1-3个,长经约0.5-0.7cm大小;胆囊癌2例,为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内缘有强节状突起,CT值+12-28.2Hu,结节长经约1.5-2.3cm大小;1例平扫胆囊壁缘有高密度影,CT值+846Hu,口服碘番酸后变换体位扫描,其钙化影位于显影的胆囊外;1例肝癌低密度灶与胆囊部分重迭,无法区别是否合并胆囊有受侵,口服碘番酸后胆囊显影未见异常。

图1:胆囊低密度结石内在不规则稍高密度影。

图2:显影的胆囊内多发低密度结石。肝脏前缘前方发现显影的胆囊

图3:胆囊内可见稍低密度影。

图4:图3同一病例口服碘番酸后见清楚光滑圆形结石影。

图5:肝脏前缘前方低密度影。

图6:图5同一病例口服碘番酸后见低密度影为显影的胆囊。

图7:显影的胆囊壁内缘不规则低密度影,为胆囊息肉样变。

3讨论

口服法胆囊造影操作简单,造影剂使用安全方便,不良反应极少,特别适用于胆囊及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了解胆囊管状态及胆囊管汇入胆管的位置[1]。CT扫描具有密度分辨率高的特点,对胆囊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对于等密度占位的显示较为逊色。为了提高其对比度,我们对临床症状明显,平扫可疑胆囊病变的患者,行口服碘番酸后再次CT扫描,使诊断更加明确。(1)口服碘番酸的剂量为常规剂量的1/3-1/6,因为CT扫描密度分辨率高,如果胆囊内造影剂的浓过高,必然造成部分容积效应,掩盖细小病灶。(2)参照平扫胆囊的大小,口服碘番酸后扫描加服脂肪餐,根据胆囊缩小程度,可以推断胆囊的功能,尤其是排空功能。(3)阴性胆囊结石、息肉样病变[2]及肿瘤,由于病灶密度与胆汁密度接近,病灶显示不佳。通过口服碘番酸致其显影,等密度病灶密度相对变低,使诊断更加可靠。(4)有利于区别结石与息肉样病变,结石一般位于胆囊的中央,与胆囊壁之间有一定空间充满造影剂,变换体位时其位置可发生变化。而息肉病有蒂或较宽基底与胆囊壁相连,变换体位其位置无变化,可以作出鉴别。(5)发现异位的胆囊。(6)区别与胆囊区部分重迭的肝癌有否波及胆囊或合并胆囊癌。如果胆囊邻近肝内出现低密度区,是胆囊癌的一个间接征象。(7)胆囊壁周围钙化病灶的部分容积效应,造成钙化来自胆囊内或胆囊壁的假象。(8)确定胆囊结石后,可测量胆囊结石的CT值,以鉴别属于胆固醇结石或胆色素结石,对临床采取溶石治疗或体外震波碎石治疗提供较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卢延,张雪哲.胰胆CT与MRI[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

[2]李果珍,戴建平,王义生.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