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段富强

段富强(雷波县城关小学四川雷波616550)

【摘要】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极其重要的思想教育内容。本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从而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密筛选。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结合”,实在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下面谈此看法。

1.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获取新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中,发现语文学科在开展德育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①教材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内容,可以帮助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主要是由于教材所蕴涵的思想道德内容,它不是直接的说教形式,而是蕴藏于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中,耐读、耐看,深受小学生喜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一特点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有效帮助小学生树立起孝敬父母、尊重别人、坚强勇敢、团结向上的良好品德。②开展德育教育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德育的重要手段。应该高度重视,积极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不断完善和充实小学语文德育功能。

2.师自身形象,进行德育渗透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要求师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还要不断充实、更新,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具体做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精神。课堂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难易不同层次的活动,对成绩差的尽可能予以肯定,激发热情,保护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经常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树立榜样。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3.气氛渲染中渗透德育

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使用电教媒体、教具、图画、音乐等艺术手段渲染课堂气氛,从动情入手渗透德育教育。如:教学《燕子专列》时,(音乐响起,展示图片)师生一起认识小女孩--迪莎。她经常喜欢跟野生动物生活在一起玩。

如:大象,狮子等。这些野生动物甚至连蛇都是她的好朋友。这就是她和野生动物在一起的时候留下的照片。你看,这小东西爬到她背上,她都不怕。大青蛙,这样跟她零距离地接触。她还把大象称作哥哥呢!小狮子正吮吸着她的拇指,睡得正香。刚才这一幅幅美丽的照片向我们传递了一份非常美好的情感啊!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生:是呀,看到这样的照片心里也感到特别舒服。师:让我们在这么美好的情感氛围当中走进今天的课堂,好吗?评析:师生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这就是教学与德育的统一。

4.想象中观察插图,渗透德育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在观察想象中,渗透德育。引导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把课文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思想认识。如:《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中就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叶欣护士长因不知疲惫抢救患者而不幸染上非典型肺炎躺在病床上的情景,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已被叶欣护士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染,在此基础上,引导观察插图人物的表情神态展开想象;此时,叶欣内心会想些什么?她还有什么牵挂呢?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你想对叶欣说些什么?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想象,让学生和文章主人翁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在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激励从小心中有他人,乐于奉献,长大以后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这就使他们的情感体验向高层次升华,同时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

5.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抓住朗读这一环节,有效地渗透思想教育。如: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叙述千千万万的男女老少到长安街上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追灵车和敬爱的周总理作最后告别情景。教学时,抓住机会指导朗读,采用范读、仿读、个别读、齐读,在朗读中领会“为什么这么多男女老少都来送总理?为什么大家不约而同放声哭泣?为什么灵车消失在夜色中,人们还不肯离去”?师要求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尽量想象当时的情景,语速应慢一些,语调应低沉一些,对于一些重点词,尤其是表现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应读得重一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他一生为民,他的逝世引起中国人民无限悲痛,激发对总理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之情,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6.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采用沟通、实践等方法,渗透德育

利用课程资源,采用沟通、实践等方法,渗透德育。如:《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为妈妈做事,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每天向妈妈索取做事的报酬,当他在餐桌旁看到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总额为零时,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并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教学完本课后,师没有立即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而是布置作业:回家后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或者让爸爸妈妈讲一个关于自己小时候的故事。第二天上课时,学生纷纷汇报:生1:第一次为爸爸洗了脚,爸爸还夸我是个有孝心的孩子。生2:妈妈给我讲了我小时候半夜发烧送医院的事,听了好感动。生3:帮妈妈拖了地,妈妈说我真懂事。……师:大家在父母的关爱中幸福地成长,知道了父母对你们的爱,表现真棒。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到了父母的爱,同时也知道了回报父母的爱。像小彼得一样,知道了爱是无价的,也是无私的,希望你们用对父母的这份爱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世界就会汇成一片爱的海洋……。评析:课文教学中,没有脱离生活实际的说教,也没有空洞的思想教育,而是亲自实践,从中悟出要告诉的道理,通过交流,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7.让德育同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统一起来

引导把事情发生的环境与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帮助去认识社会,认识人,形成自己的爱憎感情和做人的道德标准。如:《小珊迪》讲述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牵挂弟弟无人照顾,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由于课文讲述的故事与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师利用多媒体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后,引领有感情朗读、体会,然后讨论、交流,从课文对小珊迪外貌的描写及“乞求、我”买火柴时的语言、神情的描写中体会到小珊迪挨饿受冻到难以忍受的程度,后来他被马车轧断双腿,伤势非常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让弟弟送还零钱和牵挂着弟弟无人照顾,体会到他是多么诚实和善良。小珊迪饱受饥寒的悲惨遭遇与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前后联系,对照比较,深切体会“永远”的内涵,诚实、守信、善良的美德这时已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间接渗透德育。

总之,语文教学中,师要高度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认真钻研教材,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把枯燥无味的言语说教变为灵活多样的形式表现,有机地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中,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饱满润泽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真正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材和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