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践行“互联网+”理念,科学构建启智高效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积极践行“互联网+”理念,科学构建启智高效课堂

何永鹏

甘肃省庆阳第二中学745000

我校顺应时代要求,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依托互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数字校园、智能课堂、大数据平台的教育教学新格局,提出了“互联网+教学”理念,有效推进启智高效课堂构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我校自筹资金完成了网络升级改造、教室多媒体安装,吸纳先进教学资源,构建多元信息平台,与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联通、北京四中网校开展战略合作,杜绝信息孤岛,实现系统整合。

一是建设安全稳定的网络平台,服务教学。我校网络立足于“三通”建设,主体网络实现了万兆主干、千兆接入,出口带宽达500M,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实现了全校覆盖。

二是搭建整合统一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助推教学。我校围绕高效课堂构建,借助中国联通优教“班班通”和北京四中网校“四叶草”平台,搭建教师“备授课”云平台,实现课件、音视频文件等在线资源检索与共享,实现网上备课、同步授课、系统组卷、网上阅卷、成绩分析、学生错题归类、针对训练等。

三是构建开放智能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保障教学。我校全员配发教师教学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教学终端设备,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全面普及,信息科技手段渗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师生获取信息及时便捷。

二、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

学校创新培训方式,进一步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特别是计算思维:

一是开展课件、录播课竞赛,实现可用、能用目标。我校举行了四届优秀课件评选活动,组织开展“课件式教学设计活动”,开展智能课堂应用大练兵活动,举行“庆阳二中智能课堂达标竞赛活动”,落实试题库建设工作,成功举办精品录播课大赛三届,为提高全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是推广微课制作,实现乐用、善用目标。我校制定了《庆阳二中微课制作实施方案》,组织了庆阳二中微课制作种子教师启动大会,与北京慕课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利用暑期继续教育组织教师进行微课展示和培训;举行庆阳二中微课大赛三届,评选出了28位微课大赛优胜教师;鼓励教师在课堂和自习课上使用微课;语文、数学、英语等教研组分别进行了微课制作培训和课件交流活动,两名老师在甘肃省首届微课大赛中获奖。

三是进行翻转课种子教师培训,实现精用、优用目标。我们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传统培训和高端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聘请北京鸿合公司、河南郑州威科姆公司以及甘肃省联通公司的专家对我校翻转课种子教师进行专题技能培训,定期对校内专业技术人员和全体科任教师进行定制化的培训,极大地提升了全体教师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

三、进一步加大实践力度,构建高效启智课堂

我校依托中国联通智慧云平台的教育资源体系和中国联通教学过程(大数据)评估的分析系统、网上阅卷系统、手机课堂、智能互动学习系统,实现了教育技术与教学应用的深度融合。学校全面推广四种课型,每周安排录播课展示,试验推行IPAD课堂、云课堂、微课等新型课堂,并在年终考核、经费支持、课题立项等方面予以倾斜,保障了“互联网+教学”理念的顺利推广。

一是开放共享,有效利用优秀网络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我校购买“中华资源库”、“橡皮网”和“高考资源网”等网络资源10个,免费开放共享,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平台,积累研修财富,全体教师广泛汲取优质教育资源,充实课堂、完善教学。

二是追求卓越,科学构建启智高效课堂、活跃课堂。我校构建启智高效课堂,坚持八项优化,全员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教学效果明显。

三是迭代创新,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我校出台了《庆阳二中翻转课堂教学实验项目实施方案》,抽调年富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组建翻转课堂实验班,以学生为学习中心、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借力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思维、汲取知识,成效初现。

目前,我校启智翻转课堂理念已经逐渐为全体教师所接受,“四翻两课八环节”的启智翻转课堂模式也得以有效应用。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我校教育教学成绩连年大幅提升,2016年我校高考二本以上纯文化课上线868人,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7年再创辉煌,高考二本以上纯文化课上线达到936人,近百名学生出国体验留学,12名学生留学欧美,学校先后多次受到省市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表彰奖励。

四、收获和思考

1.教育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对如何充分使用网络等教学资源有了更深地理解,有了更多的体会,学习渠道变得多样化,视野开阔、效率高效。

2.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飞速发展。翻转课堂突破了时空局限,实现了远程互动,为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创造了条件。

3.虽然我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互联网+教学”理念与实践缺乏高端理论支持,碎片化现象普遍,深度融合、系统性不够;二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硬件、软件投入资金缺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