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教师积极从教的内驱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1

激发教师积极从教的内驱力

袁明先

袁明先山东省胶南市张家楼中心中学266400

学校管理者往往更多地注重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去约束教职工,这当然是必要的。但随着传统教育机制向素质教育机制的转变,规章制度的约束已经不能成为学校管理模式的重心,因为我们看到了人在整个学校管理系统中的中心地位。所以,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学校对教师做到以情感人,教师对学生以情育人,实现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要真正实现学校的人文化管理,首先要实现教师观念的转变,才能激发教师积极从教的内驱力。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激发教师积极从教的内驱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师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观念,才会有先进的教育实践。学校管理者要引领全体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师观、陈旧的教学观、单一的质量观,形成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观念,促其争做新时期优秀教师。

一、转变传统的教师观,不做“教书匠”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一杯水”,这种认识至今还有相当多的人坚信不移。而事实上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令人信服的心理医生,课程设计的专家,现代教育技术的行家,独立学习、独立研究的指导者,客观公正的评价者,热心的社会工作者,而其中最核心的是教育科研的专家。

学校管理者应引导教师从四个方面来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

1.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加深对教育的战略地位多元功能、价值取向的理解。

2.通过参与学校课题研究,做教科研行家,而不是一个“操作工”。

3.提高个人的魅力。根据“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要求,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高尚、真诚、完美”三个方面。

4.学会创新。教师工作平凡而又复杂,但如果没有创新意识,久而久之就容易安于现状、自我满足,甚至流于机械操作,缺乏积极从教的积极性,成为“教书匠”。

二、转变落后的学生观,不再“为师是从”

“听话“,多少年来一直被我们用来衡量是否好学生的标准,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常常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需要。新的学生观要求我们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开发每一孩子的天性,精心设计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体现出一种富有人情味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意识到:没有“笨”的问题,只有求知欲;没有“错”的回答,只有没学会。要让所有的学生感受到:教师不再是一个四方形的没有生命的水泥盒子,而是一个吸收知识的乐园。在这个乐园里,没有“唯我独尊”和“师道尊严”的束缚与压迫,有的只是人格的凸显和心灵的舒展。

新的学生观还要求我们向学生学习。“人之初,性本善”,在很多方面,学生要比我们纯洁得多、可爱得多。“几乎任何一个孩童都能在没有事先计划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一支歌、一首诗、一个舞蹈、一幅画或一个剧本、一个游戏”(马斯洛)。如此这般,比比皆是。

三、转变陈旧的教学观,不再“灌输”知识

陈旧的教育观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教育仅是教师的单向”灌输”。新的教学观要求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我们的教学不再是学生被动地“听”、“记”的过程,而是他们主动地探究,积极地去悟、求的过程,教师不再是至高无上的、发号施令的、主宰学生一切的权威,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倡导师生合作互动的学习模式,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信的感觉,抬起头来走路,做学习的主人和课堂的主人;教学由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

四、转变单一的质量观,不以“分数”论人

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生命,一名办学者、一名校长、每一位教师必然追求学校教学的高质量。什么是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呢?我们认为:学校培养的无论是就群体而言,还是就个体而言,都应该是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地、和谐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又有良好的个性和特长的学生。

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是要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等诸方面来实现的。这几个“育”是互相依存的,也是互相渗透的,它们交织着构成了一个整体,但是它们各自又有着特定的范畴,有着自身的规律。要得到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就必须遵循它们自身的规律来办事,同时要追求整体的最佳效果。

要引导教师着眼于每个学生的整体发展,不能为了片面提高自己所教学科的成绩而不惜挤占其他学科、不惜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惜压抑学生的个性。分数当然可以是一种评价的标准,但过分看重分数则不可取,更不应该把它作为唯一的标准。在教学中要彻底地改变见书不见人、见分不见人的状况,既要负责学生的“一阵子”,更要负责学生的“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