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有效介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浅析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有效介入

黄萍萍

黄萍萍福建省宁化县第二实验幼儿园365400

【摘要】区域活动是深受幼儿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他可以让幼儿自由地选择游戏的种类、游戏伙伴,共同去创造性的游戏。本文通过分析区域活动中教师介入存在的现象,提出教师介入的有效时机及有效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05-116-01

区域活动是深受幼儿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他可以让幼儿自由地选择游戏的种类、游戏伙伴,共同去创造性的游戏。在幼儿区域游戏时教师如何有效介入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笔者近几年在此方面做了粗浅的研究,愿与同仁分享探讨。

一、区域活动中教师介入存在的现象

在幼儿的区域活动中,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但由于教师的专业素养、理论水平以及在指导把握上的差异,形成了介入指导的一些问题。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存在的问题:

1.案例描述:

材料投放:一筐玻璃珠、碗和筷子。

预设目标:让孩子用筷子把玻璃珠从筐里夹到碗里,练习手眼协调。

幼儿行为与教师介入:几个男孩子分别把碗倒扣过来,把玻璃珠摆到自己碗底的小口里,小心翼翼地摞起来,比赛谁放的珠子多。结果不小心散落到桌上,被老师看见后立即制止,要幼儿好好用筷子夹珠子。幼儿没夹两下,便感到无趣而离开了该活动区。

2.案例分析:教师只是看到幼儿的游戏行为与自己预期的行为不一致,但没有分析幼儿当前行为的意义和价值。事实上,在这套材料上,手眼协调的练习并不局限于夹珠子,在碗底的小口里放珠子,要放得多而且不让珠子滑落,对手眼协调的要求更高,何况幼儿之间还在比赛谁放得多,又渗透了数的游戏,这种游戏形式更具有挑战性。从教师的介入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只是将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孩子,这样的指导并不符合幼儿的意愿,甚至教师的指导行为偏离幼儿园的行为水平,容易出现“介入过少——放任游戏”、“介入过多——导演游戏”的现象。

二、区域活动中教师介入的有效时机

幼儿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时机的随意提供帮助。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所以选择介入的时机是相当重要的。那么该如何把握介入的时机呢?

1.当幼儿即将要放弃游戏意愿时。在区域活动出现问题时,有的幼儿会自己想出办法来解决,有的会向同伴求助,而有的则会因找不到方法而放弃游戏,这时就需要教师来介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如数学区《按规律排序》中,幼儿们在探索排序的方法,活动进行了一段时间,探索结果不外乎AB和BA这两种方法,幼儿探索的热情在慢慢消退,甚至开始放弃。这时,老师可以介入幼儿的活动,通过引导排出AAB的模式给幼儿欣赏,再让他们思考不一样的排序方法,并指导幼儿尝试ABAB和ABC等排序方法。教师的适时介入拓宽了幼儿的探索途径,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2.当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产生冲突时。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在区域活动中,在幼儿之间的交往中常常会出现冲突。这就启示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友好互动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在游戏中培养互助、合作的优秀品质。如在一次建构游戏中,皓宇在不小心碰坏了同伴搭的“客家祖地”时,一起合作的幼儿很生气,甚至想以暴力攻击皓宇,教师马上说:客家祖地是不是“地震”了,老师和你们一起来修建好吗?于是孩子们又重新投入到了新游戏当中,巧妙地化解了一次即将发生的冲突。

3.当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在区域活动中,当幼儿遇到问题向教师求助时,教师要仔细进行分析是否帮助,如何帮助。如,在开展《黎族服饰真好看》的区域游戏时,我提供了双面胶、银色闪光纸、毛根条拧成的圈让孩子制作银项圈,有的孩子把双面胶大片大片的剪下来想把银色闪光字黏在圈上,结果由于双面胶太多,把其他的闪光纸和别的材料都黏在了一起,这是这个孩子显得特别无助。我先让幼儿自己再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尝试找出解决方法,帮助幼儿挑战自己;或是将这个问题让一起参与的幼儿进行讨论,得出解决方案,最后孩子们在一次一次实践中知道是双面胶太多的原因。

4.当幼儿游戏无法深入时。幼儿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在游戏中难免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教师要善于把握孩子在游戏中遇到的这些困难,并适时介入,帮助幼儿顺利开展游戏。如有一个幼儿扮演交通警察站在马路中间指挥,这时有位车辆驾驶员说:“警察,怎么没有红绿灯?”眼看这位交通警察因没有红绿灯而要停止游戏时,教师以交警队长的身份和这位交通警察共同想办法,找了三块红、黄、绿积木代替了红绿灯,使游戏顺利地进行下去。教师的适时介入解决了交通警察没有红绿灯而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下去的问题,用积木代替红绿灯不但使幼儿能够继续游戏的探索过程,让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且还能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三、区域活动中教师介入的有效方式

1.角色式介入。在活动中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例如,幼儿在玩医院游戏时,教师可扮作病号介入到中间去,告诉“医生”自己感冒了,“医生”赶紧叫“护士”找来体温器开始量体温,之后再询问其他的症状进行开处方、取药等游戏环节,通过自身的言行示范暗示,对幼儿进行游戏指导,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提升了幼儿的游戏技巧。

2.调整式介入。当幼儿进入一个新的区域活动时,每次活动都会发现幼儿有不同的表现及需求,这就需要老师进行观察分析,不断调整开展的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创造性。如,在开展《我们一起跳竹竿》的区域活动中,投放竹竿的第一天,老师先引导孩子们知道竹竿舞的跳法,发现孩子的兴趣还较高,有的孩子还能自己创编一些简单的跳法和同伴交流,如开和、交叉、上下,持续的时间也较长;第二天,依旧按第一天的方式投放两根竹竿,发现孩子的持续时间明显减短,不到十分钟的时间跳竹竿的区域就不见人影了,针对这种现象,我在区域活动结束后的讲评中让幼儿分享竹竿的跳法,并且把它记录汇总下来,作为第三天的闯关游戏;第三天,玩竹竿的人数和持续性又增加了,甚至很多孩子设计了更多的跳法;到第四天,配上跳竹竿的音乐,很多孩子能伴随音乐快乐的游戏,最后孩子们还尝试了四根竹竿合在一起玩,并且做了记录。这种调整式介入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由探索,发现尝试、增强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区域中学习,在区域中发展。

3.干预式介入。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的危险行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玩具而发生打骂,或者是玩一些暴力的消极的游戏时,教师应直接干预,但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教师在游戏中的介入指导,对游戏中幼儿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前提下,选择好适当的时机以及合适的方式,利用最适当的指导方法才能发挥游戏对幼儿的最佳效应。

参考文献:

[1]张海红《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2]陈琦《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介入的时机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