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导学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金鹏

大同市煤矿第一中学校金鹏

摘要:随着对导学案教学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困扰着一线教师,本文试图梳理当前导学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以便优化教学环境,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并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字:导学案教学;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很多学校采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随着对导学案教学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困扰着一线教师,本文试图梳理当前导学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1.导学案命制质量不高。

在调查中,很多学生表示导学案的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部分导学案的设计与教材不配套,部分学案存在粗制滥造的情况,甚至极个别学案有抄袭的情况,缺乏原创性。

2.目标导引不明确。

学生是导学案的使用主体,但有些教师在设计目标导引时将自己置于主体,出现目标表述站在教师立场的情况,如“使学生学会……”“让学生掌握”等,有的目标导引存在表述模糊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调查中,17.5%的学生表示自己不看或者看不懂目标导引,26.5%的学生表示教师在教学中很少目标导引,或者只导引知识目标,缺乏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引。

3.问题导学不合理。

33%的学生表示导学案问题导引缺乏层次性,题目的设置要么太简单,要么太难,不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存在两极化的趋势,不能引起的深度思考,也不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的学生表示问题过于零散,影响到知识体系的构建。

4.各科导学案太多。

调查中35%的学生表示各科导学案太多。九门学科每科都有自己的导学案,此外还有周误区训练和月质量检测等等,让部分学生感觉到压力比较大,每天忙于应付各种学案,这种情况对学习无计划、无目标的学生影响更大。导学案的本意之一是降低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有时候学案太多,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5.导学案与课堂教学联系不紧密。

导学案教学实施以来,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行导学案教学,部分教师有抵触情绪,主要原因是有的教师已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实施导学案教学导致自己的教学不习惯,不能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调查中25.5%的学生反映自己班级存在导学案与课堂教学练习不紧密的现象,有的学生明显感受到老师的课堂风格发生了变化,还有学生表示有的教师没有将导学案教学落实在日常教学中。

二、解决策略

1.注意学案编制的适切性。

俗话说,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不同的学情、课型、学科就要求有不一样的导学案,但现实教学中,导学案存在生搬硬套,缺乏更新的状况,建议教师在备课时依据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发展的要求,找准学习目标与学生之间的差距,认真制定学习目标,精心将本课核心内容设计成具有思维性、层次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搭配分层导练,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科设计不同的导学案。

2.注意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

导学案与练习册、课本的不同,它不是练习题的集合,不是课本知识的拷贝,不是教师讲授内容的罗列,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自主学习的重要媒介,是沟通教与学的纽带,只有教师有效的“导”才能促进学生高效的“学”。因此,应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预习、交流、合作、展示等过程中使用恰当的方法;应重视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引导学生建立正常的思维方式。切不可坐视不管,或者越庖代俎。

3.注意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问题。

受学校条件和教师个人精力的限制,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采取“一人编制,年级共享”的方式,并且大部分学校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使用导学案教学,由于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差异,出现导学案编制和使用脱节现象,甚至个别教师对其它教师编制的学案弃之不用,这就要求教师处理好共性成长与个性特色的关系。建议教师在编制学案时加强集体备课、研讨,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改造,将导学案和自己的个人特色结合起来。

在导学案的使用时,也行该处理好学生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导学案的问题设计和活动开展都应体现“分层”的思想,问题的设置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活动开展时,尤其是小组合作展示学习,要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有表现和发言的机会,切不可忽视对这些学生的关注。

4.注意导学案使用与课堂教学的一致性。

导学案教学实施以来,存在导学案的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不一致的现象,让很多学生感觉到无所适从,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对导学案进行个性化的加工,没有处理好导学案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师能在备课过程中进行充分的研讨和仔细的琢磨,将导引、导学、导练有机的融入课堂教学中去,防止出现导学案与课堂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教师也应该明白导学案只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之一,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应当影响教师个人教学特色和魅力的发挥,完全依据导学案组织课堂教学,容易造成教学的形式化。

5.注意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教学评价没有与教学目标达成一致,教学结果往往会南辕北辙,建议教师尝试建立教学评价优于教学环节的设计方法,设计针对学习目标的评价,设计帮助学生能够达到评价标准的学习环节,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更多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改进。

6.注意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决策的再认识、再思考,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能力提高和专业成长。每一节课后,教师都应该有教学反思,反思教学方法是否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重难点把握得当,是否存在失误的地方;反思分层导练是否与知识的难易程度相匹配;反思导学案教学模式怎样才能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等等,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会有效的发现教学不足,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教师的发展。

针对导学案教学中存在问题,一线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调整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要坚持有效性教学,最大程度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教基〔200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