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糖类抗原19-9水平的作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糖类抗原19-9水平的作用分析

1朱玲玲2梁毅

1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2尧都区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中心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目的:分析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以及对血清糖类抗原19-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40例,利用奇偶数分组法将其分成参照组与治疗组,参照组对患者行常规肝胆手术,治疗组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相关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施以不同治疗方式,可知治疗组患者取石成功率为95%,并发症发生率为10%,均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的70%和40%,差异显著(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TN-α、CA19-9方面的数据,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9-9水平等相关免疫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研究推广。

【关键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高龄胆总管结石;免疫指标

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胆道系统疾病,该病的具体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背痛以及寒颤等,对该病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进行取石,不过由于有些患者年龄较高,其身体机能和抵抗力较差,手术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对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更需要慎重[1]。本研究针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血清糖类抗原19-9水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40例,利用奇偶数分组法将其分成参照组与治疗组。其中,参照组患者共计20例,男性11例,女9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6.14±2.38)岁;治疗组患者共计20例,男性13例,女7例,年龄61~75岁,平均年龄(67.25±2.19)岁。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经过对比后没有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对患者行常规肝胆手术,其方式为:全麻,建立气腹,将腔镜器械和Trcoar置入,利用电凝钩充分暴露胆总管,然后使用穿刺抽吸方式将胆汁吸出,并确定胆总管的位置,接着将胆总管切开,以取石钳将胆总管内的结石取出并清理干净,常规放置T管,最后进行缝合,留置引流管,观察患者病情并以补液、抗感染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术后治疗[2]。

治疗组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其方式为:以非气管插管方式给予患者全麻,经口插入十二指肠镜,经由胃部到十二指肠,在其降段位置的内侧范围确认大乳头的位置和形态,以导丝进行引导,利用乳头刀切开,并对患者施以胆管插管;同时注入造影剂,进而确定患者胆总管的数据、形态、大小以及具体位置,对其结石进行综合性评估[3];之后切开乳头隆起部位,将取石网篮插入,在放射线的监测下取出结石,如遇到无法取出的结石,可利用柱状球囊和机械碎石等方式进行取石,必要时可进行二次取石;术后将鼻胆引流管插入,禁食禁水24h,并密切观察患者术后临床指标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进行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取石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糖类抗原(CA)19-9等免疫指标的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使用“”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并进行卡方检验,当统计结果P<0.05时,表示此研究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通过对两组患者施以不同治疗方式,可知治疗组患者取石成功率为95%(19/20),并发症发生率为10%(2/20),均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的70%(14/20)和40%(8/20),差异显著(X²=4.8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免疫指标经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TN-α、CA19-9方面的数据,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传统的开腹取石术对患者损伤较大,如果再次出现胆总管结石现象极有可能引发肠梗阻,加大手术危险指数。另外,CA19-9作为一种苷脂类物质,以糖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血清中,临床已将其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诊断和疗效评价中[4]。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已成为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式,该方式能够避免传统手术对机体的伤害,还能够为患者预后效果提供良好的条件[5]。高龄患者群体的身体状况与青壮年相比相对较弱,机体各项机能存在功能衰退的现象,进行开腹手术对高龄患者来说安全性较低,而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是通过十二指肠乳头开口进入胆管,切口大小由胆总管结石大小决定,能够解除梗阻并快速取石,缓解高龄患者的痛苦,改善临床症状,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促进机体恢复。此外,术后胆道炎症减轻,胆管细胞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因此CA19-9的水平也随之下降,对患者的康复提供助力作用。

综上,应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可以明显提高取石成功率,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TNF-α和CA19-9水平等相关免疫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快梅.血清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在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处方药,2019,17(04):129-130.

[2]陈文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术治疗高龄单发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07):49-51+64.

[3]王征球,龚建涛,杨晓军,蒋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对炎症反应的影响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9,27(02):97-100.

[4]肖达.纤维胆道镜结合钬激光治疗胆道结石的效果及对血清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表达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03):415-416.

[5]陈皓.腹腔镜胆道探查与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对比[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8,27(08):67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