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科学实验艺术教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新课标下的科学实验艺术教法

王新翠

浙江省义乌市宾王中学王新翠

科学是一门集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综合性的学科,实验是教学的主要部分。按照新课标要求,每堂课都要贯穿实验教学,它既能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眼、耳、鼻、手感觉功能和脑的综合分析能力。所以说,科学要提高,学生要“减负”,关键在教师,在于教师实验教学的艺术教法。好的科学教师既受优等生的爱戴,也受后进生的欢迎,就是由于他具有实验艺术教法和独特的实验风格。也有人说:“听了一堂好课,看了一个好实验,感到是一种艺术的享受”。科学实验的艺术教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情感法

情感是人们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思想感情。一位科学教师若对自己的实验表演或设计有了顽强而执著的艺术追求,才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需要的真实感情,才会去钻研科学实验艺术教法,教学才富有真情实感。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庄子?渔夫》)由此可见,优秀科学教师能把自己情感熔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富有生命力,能感动学生,给学生以艺术享受。具有热爱科学实验高级情感的教师,才会孜孜不倦地钻研实验艺术教法,迷醉于实验,日夜泡在实验室,对实验产生特殊的情感,教学上想方设法地把课本上定律、原理、规律等知识,用实验形式简明扼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很显然,有了情感,老师决不会为了做实验而感到烦恼,而恰恰是给教学带来了许多方便,如金属钠溶于水实验,真可谓是“有声有色”、“静中有动”。既能听到银白色钠球在水面上游动,发出嘶嘶声,又能看到烧杯里溶液加酚酞后由无色变成红色。学生也会真正从“记实验,背实验”中解放出来。

二、创新法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科学实验艺术教法也是如此。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因为他从事着创新的、复杂的脑力劳动。

实验教学创新需要艰苦劳动,它包括实验内容和教法上的创新。为全面提高科学教学质量,提高45分钟课堂效率,在实验内容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中部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内容、方法、步骤进行创新改进,也可结合教学需要补充一些关键性的实验。对某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如浮沉原理等应自行设计实验,创造性发挥科学实验的教学作用。

教法上,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方面具有创新的教法,克服陈旧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教法。这样,所教知识才会被学生所体验、接受,才能培养出具有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一位科学教师,若在实验教学上有创新艺术教法,就会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和尊重。若把课本上一些可视度差的,如“酸、减、盐”溶液之间反应的演示实验,创造性地改为学生动手,课堂分组实验;把“欧姆定律”等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这一创新实验教法,真正能使学生从“观众”转变“演员”,从“配角”转变为“主角”,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智力,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三、技巧法

实验技巧就是一整套熟练实验操作方法和处理实验的能力,这是科学教师的基本功。这项基本功来自实践,就好像是搞歌唱艺术,要练嗓子,使歌声动听不走调;搞舞蹈艺术,要常练动作,使舞姿优美无差错;同样,科学教师也要研究实验技巧,确保实验成功不失败。例如演示实验时,装置应正确,实验现象明显,成功率应达到100%,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可信度。实验操作应熟练、规范,速度适中,科学性强,能增大学生的可视度。演示实验应真正起到示范、启发作用,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观察,能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若做了氢气与空气混合的“爆炸”实验,应启发学生了解爆炸原因、范围,以及防爆措施。组织学生实验时,能预先排除实验可能失败的症结,即使出现偶然问题也能及时分析原因,指明改正的方法,确保学生实验安全成功。如做“解剖青蛙观察肺”实验,用玻璃管沿口腔插入时,应指导学生不要把“食管”当成“气管”,否则,用嘴往里吹气,就看不到鼓起呈囊状的肺。这一切都充分说明科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具有高超而娴熟的实验技巧和技能方法。

总之,科学实验的艺术教法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缺乏情感的教学,就无所追求,更谈不上创新的动力,所教学生的技能技巧就不可能出类拔萃,也达不到育人的目的。为全面提高科学的教学质量,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科学实验的艺术教法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