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2

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陈洪清

陈洪清(福清第二中学福建福清350300)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应竭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善于提出和发现问题,发展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创造型人才。本文从科学阅读教材、预设问题环境、质疑教材结论、创造民主安全课堂四个方面来讲述教学中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做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人们在实践和认知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怀疑、探索的心理状态。哈佛校训引用了主教曼德尔克雷顿的话:“教育的真正目的之一:使人常惑常问。”即教育要追求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疑问是思维的火花”,发现问题往往是创新的先声,是科学发明创造的台阶之一,其意义绝不亚于解决问题。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过早、过于直接地把问题呈现给学生,欠缺了一个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不能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产生过程。这一误区,往往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很好的培养,使其感知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十分低下,甚至把没有问题等同于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课程三维目标里,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课改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怎样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同行们都在不懈地探索试验,本文也就这一问题,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愿同仁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1.科学阅读教材,养成追问习惯

教材只是众多教学资源中的一种,但却是大多数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资源,是学生最核心的资源。阅读教材有助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但当前多数学生只是机械地看教材,没有形成科学阅读教材和钻研教材的习惯,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科学地阅读教材,让他们善于在阅读中进行追问,培养问题意识。

以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为例,比如该课教材第一段第一句:“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短短的一句话涉及到了时间——约五千年前,地点——黄河、长江流域,人物——原始居民(隐含原始社会末期这一过渡时期的信息,深挖掘有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事或现象——早期国家起源。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要素,即“是什么”,要求学生阅读历史教材是,先问“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多问“为什么”、“怎么样”。同样是上一句,可以追问早期国家为什么出现?为什么说它是国家?有些问题学生利用教材即可解决,但有些问题学生必须到教材之外去想方设法、多途径地寻找才能解答。这样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还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当然,探索是无止境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的现实也不允许他们在一个学科上花去太多的精力,因此要引导他们在提出的问题当中做选择与取舍,依照当课要求,首先根据当课重点内容,决定问题解决的先后顺序。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科代表和小组长收集、整理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归纳出若干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教材,让他们注意教材编者对问题的回答,并对此回答提出看法或评价,鼓励学生质疑。比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学生提的问题各个层次都有,绝大多数在他们再次阅读教材及互相讨论中都能解决。如“为什么是秦而不是其它的诸侯国来实现统一?”学生结合初中所学,互相提点,共同探讨,基本能够解决,教师适当补充即可。但有些问题就比较深刻,也很具有现实意义,如:秦的疆域那么庞大,秦中央如何有效控制郡县?为什么他们愿意接受君主一人专制?这些问题纯粹依靠教材难以解答,因此教师需指导学生在课外进一步探究。总之,“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问题教学,不仅要解决问题,更要发现问题,产生问题,在发现与解决中的实现个人的进步与升华。

2.巧妙创设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教师本身往往也不善于发现问题,更何况学生,更有力所不殆之处,因此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形成问题意识。创设情境的方法,同仁们多有研究,本文就不再赘述。然而,是否教师创设的情境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都能为之兴奋,为之灵机一动?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怎样的情境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个人认为,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事半功倍。

例如在上《卓尔不不群的雅典》一课时,笔者从奥运会的马拉松项目讲起,这是我们学生熟知的。根据这个故事设问:为了向雅典人报告胜利的消息,斐里庇得斯拼死跑回雅典,假如是你,你会这么做吗?多数学生认为既然已经胜利,晚点知道也无妨。但斐里庇得斯却愿意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为什么?这个事实,就跟学生目前的认知产生了冲突。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学习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并与中国现实做了比较,发现:雅典不仅仅是给了每个城邦公民管理自己国家的机会,而且还千方百计地鼓励他们去行使自己主人公的权利,这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因此我们的许多国民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入手,最后又回归社会现实,找到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升华了学生对我们社会的认识,同时因耳濡目染于问题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追问习惯,形成问题意识。

3.引导质疑相关结论,启发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学生在接收新信息时,我们要引导他们对信息中的观点、结论、方法大胆地提出质疑。鼓励质疑和设疑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它能吸引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增进自觉产生新认知需求,为解决问题、探究新问题做好了准备。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学生实际着重引导学生对那些公认的已成定论的观点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课,“希腊为什么会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孕育出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是本节探究的主题。教材从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城邦制度、公民素质等方面探讨原因,对各方面原因进行分析后,会发现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不但极大影响城邦的形成,还影响城邦经济活动,进而影响城邦的政治体制。比照教材思考题的结论,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发表看法。显然,直接民主政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而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状态跟它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密切相关的,生产力水平是足以让人超越自然的局限,但在农业文明初期,甚至在今天,生产力的发展又很大程度受制于自然环境。引导学生对主流思潮、已定结论进行反思,更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避免盲目崇拜权威,提高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也许这样做往往会使教学活动偏离教师的预设轨道,出现种种“意外”。但这种意外正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表现,教师应当正视和善待这种“意外”,及时扑捉其中的有益信息,激活师生智慧,从而充分展示学生爱问问题的个性,彰显“质疑”精彩。

4.创造民主安全氛围,鼓励大胆提问

范志国在《课堂安全感——新课改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文中说:“因紧张而不能集中注意力于当前的学习内容;害怕被轻视、笑话或怀疑学生能力而产生影响学习的焦虑情绪;……发展成为影响学生课堂学习质量、个性成长的大问题。”在鹿锦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现状调查研究》中发现:“想提问题,但害怕被误认为钻牛角尖”者占47.1%;“担心老师说,你提的问题太简单,上课肯定没认真听讲”者占30.6%;“害怕提出傻问题,遭人笑话”者占29.6%;……。这些事实表明,我们的学生因为在课堂上缺乏安全感,致使他们不敢质疑、不敢提问。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给于学生充分的心理安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潜能,另一方面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发展问题提出能力。而民主平等教学环境的创设,是长期而非短时的,它跟教师的价值理念取向、言谈举止息息相关。故而针对课堂问题、学生的各种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三思而后行,以免师生情感隔阂。

我们的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而创造源于质疑,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我们的教育改革就为了培养出时代所需的人才,作为历史教师,也应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大胆求索,培养出更多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最后引顾炎武《精卫》以共勉。

参考文献

[1]吴婵《“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教学》,http://www.pep.com.cn/

[2]范志国《课堂安全感——新课改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苏州高新区网上教师学校,http://jyzy.sndedu.cn/

[3]鹿锦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现状调查研究》,《现代企业文化》,2008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