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下的有效体育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4-14
/ 2

谈新课程下的有效体育教学

赵温华

□赵温华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实现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强调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合作性等要素。所以体育课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淡化竞技意识,向“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发展,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有效教学体育方法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学生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布鲁纳说过:“知识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努力使学生将体育学习和活动作为自己的内在需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从而使学生课内学习体育的热情不断高涨,课外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意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打破学科本位的观念,树立教学应“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教师是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课程是经验,课程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经验。课程不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中建构生成的。教材是范例,以往总把教材看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观点实质是“教材即知识”,因此,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必须是定论、共识或某一领域公认的原理、法则、定理,排除有争议的问题,不给学生发挥空间和讨论的余地。这种远离生活情境的“学科中心”或“学术中心”的教材观,与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论相去甚远。随着新课程的发展,对教材的观念转向“示范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

通过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产生和必将带来的诸多影响进行理性思考,其中最关键、最彻底、也最核心的是这次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方式的转变,可以看作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效果的首要标志,也是本轮课程改革区别于以往任何一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新课程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排斥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进行示范讲解,仍需要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动作,但教师不要过多强调自己的指导作用,应该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实际教学中对每一位教师又是挑战,更是机遇,去探索、尝试,所形成的做法、思想,也就是课改的经验和成果。

2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保证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自由选择新旧教学方法,可以从旧的教学法中吸取有益的因素并对其进行改造,同时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1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在新的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重视体育文化的陶冶,借助多媒体手段,放一些体育比赛的录像或与体育相关的电影,作些即兴的点评,以加强学生对体育理念的理解,也加强学生现代体育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2.2营造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亲自参与到运动中在原有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只是采取课堂传授的方式,强调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运动本身的快乐,几乎很少有师生互动的空间。在新课标要求下的体育教学,教师应该参与到教学中,营造体育运动的气氛,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与学生一起分享运动中的成功和失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运动精神。

2.3创设条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给学生尝试的机会在教学中,给学生尝试的机会体现在课程选择和课程教学两个方面。在课程选择方面,教师可以给学生尝试选择体育项目的机会,并通过体验项目来决定自己是否喜欢和适合该项目。这符合新课标强调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3切实对教学评价机制实行转变所谓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在当今信息时代,转变教学评价机制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教学评价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仍沿用传统的考试分数、经验主义来评价新课标下的教与学,这无疑是固步自封,削足适履,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因此,转变评价机制,是激发教学潜力,促进教学大发展的关键。

3.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某些知识领域存在不足,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请学生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从而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与“依赖性”。教师不再是师道尊严,而是与学生建立了一种平等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

3.2由“导师”型向“学友”型转变。我们虽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用专家的眼光去审视、苛求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要用一颗爱心和宽容心去接纳每个学生。与学生共建课堂,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3.3针对新课标及学科特点建立科学高效的多样化评价机制。事物是动态发展的,对人、事的评价要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在评价机制上,我们要打破传统固有的模式和标准,建立一种动态式的评价机制。让教师和学生在这种动态式评价中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树立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一种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第二中学

来源期刊

教育研究

相关关键词

〔〕有效教学体育方法1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以&ldquo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rdquo 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学生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布鲁纳说过&ldquo 知识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rdquo 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努力使学生将体育学习和活动作为自己的内在需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从而使学生课内学习体育的热情不断高涨,课外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 潜能 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意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打破学科本位的观念,树立教学应&ldquo 以人为本&rdquo &ldquo 以生为本&rdquo 的教学观念。教师是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课程是经验,课程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经验。课程不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中建构生成的。教材是范例,以往总把教材看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观点实质是&ldquo 教材即知识&rdquo ,因此,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必须是定论 共识或某一领域公认的原理 法则 定理,排除有争议的问题,不给学生发挥空间和讨论的余地。这种远离生活情境的&ldquo 学科中心&rdquo 或&ldquo 学术中心&rdquo 的教材观,与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论相去甚远。随着新课程的发展,对教材的观念转向&ldquo 示范性&rdquo 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 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 分析 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 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