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活动操作发展学生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加强活动操作发展学生思维

徐晓倩

徐晓倩

小学数学内容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而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这一矛盾,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尽可能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1在操作中建立概念,促进思维

小学生是按照“感知—表象—概念”这一规律学习知识的。动手操作可强化感性认识,为建立清晰而准确的概念打下基础。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1-92页例1“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一开始导课,我创设了情景教学:分月饼。一边播放课件,一边配音,依次出示以下3个小题:①把6块月饼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人分几块?②把两块月饼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人又分几块呢?③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人分多少呢?学生听问题用手势告诉我答案。当回答到第③个小题时,学生此时心中可能明白该怎样分,但在用手势表示时不知所措。这时,我趁机引导,看来这个问题不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所以不能准确的用数字表示出来。接着,启发学生,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能说出每个同学应分到这块月饼的多少?你们试着分一分吧!学生用预先准备的圆形纸、正方形纸、长方形纸等代替月饼,独立完成分月饼,然后同桌交流各自的分法,即把一张圆形纸平均分成2份,每人拿到其中的一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通过这一情境教学,在复习“平均分”的基础上,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前两个问题是为了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后一个问题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随着学生操作的不断熟练,我让他们再把同样大的月饼平均分给4位小朋友、8位小朋友、16位呢?这样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待后面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以摆脱实物操作,通过类推,就可以有规律地讲出它们的大小之分。这样做,为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2在操作中理解算理,启迪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去发现和理解算理,对一些概念、法则、方法等产生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1页例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36+35时,其主要是解决个位数相加满10进位的问题。这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难点,我们仍然可以用摆小棒的方法去突破。先摆36根,即3捆和6根单根,再在它的下面摆35根,即3捆和5根单根,整捆和整捆对齐,单根和单根对齐,学生在边摆边计算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单根6根和5根相加,已超过10。这时,我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加?能不能把满十的小棒捆成一捆呢?”学生豁然开朗,大部分学生能够迅速地先把单根的小棒,即个位上的6根和5根相加得11根,将10根单根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的下面,个位上还剩下1根单根的小棒,然后把7捆和1根合在一起得71根。接着同桌两人互说刚才的操作过程,进一步巩固操作程序。不难看出,这样的操作程序是符合笔算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也体现了笔算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利用结果和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我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1页例3的示意图和笔算竖式的计算过程,学生很容易概括出笔算进位加法的法则。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到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深刻、牢固的。

3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发展思维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也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动力。发现问题以后还需要进一步明确问题的实质,只有问题弄明白了,思维活动才有一定的方向。明确问题就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它需要把问题加以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2例2,“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出示图2所示计算面积的拓展题。

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过程,可先让学生说出一般的分解法(如图3中甲、乙、丙),老师在肯定这些解法的正确性后,进一步要求学生能不能想出新颖、巧妙的简便算法呢?为了帮助学生探求新法,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同该题图形相同的硬纸,让大家剪一剪、拼一拼、说一说,从而由学生自己得出图4中甲、乙的两种算法:

即甲用剪拼法把图2转化为(2+8+2)×2=24(平方厘米);乙用折纸法把图2转化为6个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所以其面积为(2×2)×6=24(平方厘米)。这样让学生在剪、拼、折的实践活动中,探索出思路独特的巧妙解法,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培养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

总之,动手实践操作活动是一种给学生提供思考和经历探索新知的的一种主动的、轻松地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为学生搭建自我动手操作的平台与空间,让他们能成功地应用它,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在感性材料基础上建立表象,有助于理解新知识,为教师传授新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达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陕西省小学•学前教育教学成果参评】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板).第一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

2小学数学教育教学,2010(3)

3小学数学教师,2011(2)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西飞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