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李镇西语文“个性化”教学思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1

谈李镇西语文“个性化”教学思想

孙玉静

孙玉静吉林省洮南市蛟流河中学137100

一、阅读教学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学习看出并且通过亲身体验去认识事物跟词之间的深刻联系。”在这种思维课上所取得的效果是任何书本和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孩子们不仅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他们深刻地感觉到词的感情色彩:词好比初春的一抹绿色,能给春天带来无限生机。在思维课程上,孩子不仅仅是听,而且是用感官去感知这些词,如跳动的火花,闪烁的灯光,柔美的乐声。这些词语的声音,在孩子们的意识里永远是跟鲜明的、难忘的、激动人心的画面结合起来了,因此就成了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个性的东西。”从本本出发的课本解读,只能让学生得到一时的所谓成绩,丧失的却是理解文本的主动性,甚至是以后发展的后劲。

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在李镇西的阅读教学中,所谓的“读出自己”,就是“通过阅读文本而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在经历的时代。”以李镇西执教的《荷塘月色》片段为例:

学生思考的火花显然被我点燃了,因为马上就有好几个同学举手,表示不同意我的观点。同时,也有学生点头表示同意我的说法。我说:“看来我和一些同学有分歧。那么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这篇文章究竟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易维佳说:“我认为以这一段与全文的中心是吻合的。因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现的正是一种喜悦的、祥和的感情。”“何以见得?”我问。易维佳翻开书说道:“比如他对荷花的描写,对于月光的描写,等等,表现的都是一种恬静、愉快的心境。”熊昕说:“不对。这篇文字主要表现的还是一种惆怅的心情。因为第一句就说得很清楚,‘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故作不解:“这就怪了!易维佳说的和熊昕说的好像都是对的,因为他们都在文中找到了依据。那么,朱自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是不是有些矛盾或者说混乱呢?”唐懋阳说:“不矛盾。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愉悦。但是最终他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看完这段实录节选,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李老师对学生的“放得开”,让学生自由的去想,也就是“读出自己”。

二、课外活动

对于21世纪的学子们来说,语文课堂不再是仅仅局限在课上了,在课外活动中也处处显现出了语文教学的影子,李镇西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1985年2月,李镇西组织班上“凌云”文学社的14位同学开展了街头不健康小报调查,学生们利用寒假,走上街头仔细调查不健康小报的名称、主要内容、插图、报价和出版地址,并写成一份《街头小报调查情况》,新学期一来,大家对调查情况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调查分析。

三、作文教学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作文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对于教师基本功以及素养的要求很高,而李镇西提出的对于写作的三个原则:第一,“我手写我口”。要求学生先尽量先说后写,说写挂钩;第二,写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教育学生勿去陈言套话,摒弃华而不实的虚假文风,将踏实地做人与朴实地作文统一起来;第三,把写作的训练与多种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对于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