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对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陈文胜孙岩

陈文胜孙岩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150001

摘要本文提出了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型,以激发创新兴趣培养为起点,以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兴趣为主线,分为三个阶段实施。在课程教学体系、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建设目标、教育实施等一系列实际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当今社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越来越成为提高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中国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人类教育和科技发展的生动实践早已证明,鲜明的个性是主体的创造性的基础,实施个性化教育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党中央指出:“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更新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哈尔滨工程大学第三届党代会提出了全面推进“创新推动、打造品牌”的人才培养战略,努力培养具有工程大学特色与优势的高水平人才,着力打造“工程大学”的人才品牌,为学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本着以上精神,本文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实际发展,着力构建素质教育基地和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新通道,为大学生培养科技兴趣,提高科技素质、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构建良好环境。

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每种人才培养模式都有特定的指向目标、特定的组合形式、操作原理和运行方式。高等学校选择建立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

1.专业设置欠妥,培养模式单一

高校的专业设置欠妥是现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致命的“瓶颈”。这些高校专业设置过于狭窄,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对知识、能力,特长发展的个人需求,以及满足学生兴趣;学生由于兴趣发生转移修改生涯计划而要求转换专业十分困难;高考录取中专业选择不能如愿而就读“服从志愿”,等等,影响了大学生个性化培养,进而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2.学年制与学分制并存,学分制完善缓慢

资料表明,最近通过对我国100所高等学校的抽样调查,大部分重点理工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实行学分制,并正在启动新一轮学分制改革计划,以使之进一步完善;在一般理工科院校中,约有55%的学校实行学分制,40%的学校实行学年制,5%的学校是学年制与学分制并存。我国长期以来占主导的是班级授课制、学年制、必修课制度,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按统一的大纲进行的教育显示出严重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

3.教育资源不足,个性化培养基础差

个性化培养需要丰富的教育资源予以保证。这些资源主要包括课程资源,教师资源,设施设备资源,以及其他环境与条件。以课程为例,需要一定涵盖面的课程资源,以适应选修制对课程容量的需求。

二.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按照成果吸引、低端介入、高端引领、系统运作的构建思路,对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培养体系进行整体筹划,系统建设,使个性化人才培养成为学校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个性化人才培养以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兴趣为主线,分为三个阶段实施:基础培训阶段,技能提升阶段,高端引领阶段。

①基础培训阶段:主要解决领进门的问题,分为两个单元。系列讲座单元,主要包括:创新启迪模块,知识准备模块,技能讲座模块,航模入门模块等;动手制作单元,主要包括:流水灯模块,温控开关模块,简单航模制作模块等。该阶段主要关注培养、系统、规模。

②技能提升阶段:主要解决知识通过实践转化为能力的问题,分为两个单元。竞赛单元,主要包括:“信通杯”模块,“五四杯”模块等;工程单元,主要包括:航拍模块向工程化、常规化、系列化发展,小课题模块,自筹和接研小型课题和项目的研发与制作等。该阶段强调工程训练、技能提升。

③高端引领阶段:主要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升级,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层次,分为两个单元。竞赛单元,主要包括:依托创新实验室平台参与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模块,全国嵌入式系统竞赛模块等;工程单元,主要包括:空中机器人大赛向工程化、项目化发展,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和工程实践。逐步使学生关注高端、参与高端、引领高端。

三.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措施

①注重引导,准确定位,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步:实践入门。开展“电子技术工程素质(遥控模型)实践基础讲座”及系列模块化训练,重点针对电子(模型)方面的工程训练,使学生掌握元器件的辨识、使用,以及一些基本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测试方法等基本技能,建立学生对创新实践的初步感性认识。

第二步:实践导向。以各级科技竞赛为主线,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重在参与、普及、提高不同性质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各类学术竞赛活动、高水平学术讲座、学生科研论文报告会、学生科技成果展等活动。使不同学生能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子。

第三步:实践融合。通过创新实验室进行“现代电子设计技术”培训,结合部分融合单片机、DSP、FPGA、嵌入式等设计技术的实践课题,实现学生对前期掌握的各种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至此,学生无论日后读研或工作,均能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②立足实际,互帮互学,形成“塔式”教学与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平台里实行“塔式”结构的创新教学模式,顶层(第一层)是经验丰富的教师,第二层是青年教师(含研究生、优秀本科生),第三层是大三、大四学生,第四层是大一、大二学生。创新题材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特别是与企业生产技术密切相关的产学研项目,要求具有典型的“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对创新教学能起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连带作用和导向作用。

③强化组织,优化环境,满足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

学校拥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中心具有集中建设、统一管理、提高效率、全面开放、资源共享的独特优势,日常可开放20余个实验室,并配有500余平米的科技创新专用活动室,以及2000余平米的科技活动扩展场地。用以满足基础培训,技能提高阶段实践场地。各实践活动选题具有综合性强,贴近工程实际,有实用价值,具有数模混合,高低频混合,强弱电混合,软硬件混合等特点。参考文献

【1】张文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4.

【2】杨洋,席平,张玉茹.注重素质,面向创新,构建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1-15.

【3】鞠晓峰;于开源;曲善民等.地方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思考,2011.12:23-26

【4】孙岩.基于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下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1: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