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得益彰事半功倍———浅论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1

相得益彰事半功倍———浅论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许岩

河北省邢台市二十四中学许岩

〔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这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比较有限,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则表现了高度的优越性。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轻松,兴趣成了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信息技术运用语文教学

1在课前导入时段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巧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想学”的心理上展开,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的部分片段,并同步播放其主题歌《好汉歌》,让学生在视听的双重冲击下,回味义薄云天的英雄气概。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很有意境的词,运用《弯弯的月亮》的动画歌曲导入,在优美的旋律中营造朦胧优美意境,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被激发,由被动学习转入主动学习。

2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时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而难以展开抽象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了对课堂教学难点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倘若借助信息技术,就能为学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设逼真的情境,让学生凭借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事物,进而突破难点,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对《醉翁亭记》一课第一、二、三、四自然段的教学,播放琅琊山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目睹”琅琊山之壮观,去聆听作者与民同乐的拳拳心语,去感悟作者的政治抱负。

3在讲授新课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增大课堂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

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信息内容丰富的学科。如何在课堂中恰当地扩大学习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如果能同时动用起身体上的多种感觉器官,能收到最大的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之多。《三峡》一课,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的风光之美,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三峡,对三峡景观没有形成形象认识,而文言文又较难理解,学生单凭想象难以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这一实际情况,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休播放长江三峡的风光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解说。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教师声情并茂的配文朗诵,学生在视听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有趣多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4在布置作业时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变化作业形式,突出学生自主选择,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实践证明,通过应用自主性、操作性、创造性、生活性、欣赏性等形式作业的交替使用,不但可以减少作业的单调与枯燥,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在讲授《苏州园林》一文时,让学生课前分组通过互联网查询关于苏州园林的图片、影像资料,在课堂分别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自我感知我国园林艺术的巨大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信息通道。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