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物理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1
/ 3

在中学物理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

缪玉霞

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二中学730050

摘要:中学物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对物理问题的解决,而中学阶段的物理问题一般表现为如何破解习题,如何高效地解决习题。而物理解题方法的掌控与应用,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作用。在中学物理中常用的解题方法有很多,比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图象法、坐标转化法、极限法、相似三角形法等等,但有时有些特殊的情况常常需要特殊的方法和思想才能得解。而这些特殊的思维方法往往又能激发更高层次的思维形式。

关键词:物理过程中能量的分析自抑分析特殊条件

解题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中学物理解题教学为切入点,以物理问题的特殊思维方法为手段,阐述中学物理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教学要注重物理过程中能量的分析

大多数物理题都涉及到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过程,若能紧扣功能关系转化过程,往往可使较复杂的问题迎刃而解。

1.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在系统的机械能守恒中,如果系统外力对系统不做功,则系统机械能守恒。若有外力做正功,机械能增加,反之,机械能减小。

示例1(图示1)表示天花板上悬挂一静止的铁链,现给铁链一竖直向下的力F,缓慢向下拉铁链,如图2所示,试问铁链的重力势能如何变化。

图1图2

过程分析:由铁链的状态可看出,铁链的部分上升,部分下降,所以无法直接从重心的高度变化来判断重力势能如何变化。因此,利用能量分析法,力F对铁链做正功,所以铁链的能量增加,因是缓慢向下拉铁链,所以动能不变,由此可知,铁链的重力势能增加。

示例2(图3),质量均为m的物体A、B中间用一轻弹簧连接,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现使B物靠在墙上,用力推物体A,压缩弹簧,弹簧压缩到最短时的弹性势能为E0,现突然撤去外力,A、B开始运动,当A、B间的距离最大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试比较E0和E的大小。

过程分析:当A、B的速度相等时,A、B间的距离最大。此时系统的能量有两种形式:弹性势能和动能,而初始状态时,系统的能量只有弹性势能。因地面光滑,没有外力对系统做功,所以机械能守恒。由机械能守恒,知E0=E+EK(EK为弹簧最长时的动能)。显然,E0>E。

2.带电体在电场中的电势能。带电体在电场中具有电势能E,若电场力不做功,则电势能不变,若电场力做功,则电荷具有的电势能变化。

示例3(图4)金属导体A处于孤立的正点电荷的电场中,由于静电感应,A带负电。现将A略微向正点电荷移动,则A导体在电场中具有的电势能如何变化?

过程分析:若用E=qφ来定量计算金属导体所具有的电势能的变化,无法得解。因为金属导体上的感应电荷量q在移动过程中减小,而导体所处位置处的电势φ却在升高,故不能确定qφ的乘积如何变化。因此,利用能量分析法将金属导体略微移向正点电荷的过程中,点电荷电场给金属导体施加指向正点电荷方向的电场力,因为力与位移方向相同,故电场力对金属导体做正功。根据电场力做功的特点知,导体的电势能减小。

3.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在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摩擦力、空气阻力或非静电力做功,则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热能,但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示例4(图5),平面上有一辆装有沙子的小车,以2v的速度在平面上匀速运动,沙与车的总质量为2m。在车正上方高为h处将一质量为m的小物以速度v水平抛出,小物落入沙中,并和小车一起运动。求物体落入沙中后,沙对小物做的功。

过程分析:沙对小物做功若用W=FS直接计算,无法得解。因为力首先为一变力,且力的大小和位移的大小均无法知道。因此,利用能量分析法将车、沙、小物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系统能量变化(机械能减小,损失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即为沙的阻力对小物所做的功。设小物与车共同运动时的速度为V`,以车的表面为重力势能的零点。由能量守恒得:·2m·(2v)2+·mv2+mgh=(2m+m)v`2+Q①;Q=W②。系统水平方向受合外力为零,所以水平方向动量守恒。由动量守恒定律得:2m·2v+mv=(m+2m)V`③。联立三式,解得W=mv2+mgh。

示例5(图6),在与水平面成α角的矩形框架范围内,有垂直于框架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框架ab、cd电阻均为R。有一质量为m、电阻2R的金属棒MN,无摩擦地冲上框架,上升最大高度为h,在此过程中ab部分的焦耳热为Q。求运动过程中的最大热功率?

过程分析:MN沿斜面向上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E,ab、cd相当于外电阻并联,且ab、cd中电流相等,MN的电流为ab中电流的2倍。当ab部分的焦耳热为Q时,cd部分的焦耳热也为Q。因MN的电阻为2R,所以消耗的焦耳热为8Q。设MN的初速度为v0,则Mv02=mgh+10Q①。MN在上滑的过程中,产生的最大感应电动势为E,E=BLv②。最大功率为P,P=。

利用能量分析法解决物理问题的主线有两条,即从力的角度和从能量的角度。从能量角度分析问题,要坚信“能量守恒定律”,并时刻渗透“如果有外力对物体系做正功,则物体系的能量增加,如果有外力对物体系做负功,则物体系的能量减少”的思想。

二、教学要注重自抑过程的发现

1.电磁学中的自抑现象。在中学物理中,楞次定律是典型的利用自抑分析法来求解物理问题的物理规律,定律内容的表述如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或可理解为: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要反抗(或阻碍)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

示例6(图7),光滑固定导轨M、N水平放置,两根导体棒P、Q平行放于导轨上,形成一闭合回路,当一条形磁铁从高处下落接近回路时,则P、Q将互相靠拢,还是互相远离?磁铁的加速度仍为g,还是磁铁的加速度小于g?

说明: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要反抗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这便是自抑分析的思想。既有下列两方法。方法一:设磁铁下端为N极,图示,根据楞次定律可判断出P、Q中感应电流方向,再结合左手定则可判断P、Q将相互靠拢。由于回路所受安培力的合力方向向下,由牛顿第三定律,磁铁将受到向上的反作用力,从而加速度小于g,当S极为下端时,可得同样的结果。方法二: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要反抗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本题的“原因”是回路中磁通量的增加,归根结底是磁铁靠近回路。“效果”便是阻碍磁通量的增加和磁铁的靠近,必须给磁铁施加一个向上的力。所以P、Q将互相靠近,磁铁的加速度小于g。

2.形成电场时的自抑现象。

示例7(图8),相距为d=10cm,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a、b,其电容为C=2uF,开始时两板均不带电,a板接地且中央有一个小孔。现将带电量q=2.0×10-6C,质量m=2×10-3Kg的带电油滴一滴一滴地由小孔正上方h=10cm高处无初速度地滴下,竖直落向B板,并把电量全部传给b板。求:第几滴油滴在板间匀速运动?

说明:例8中的电场是由于电荷落到板上形成的,反过来又阻碍电荷继续落向b板。这正是自抑分析法的思想。即:当油滴落到b板,将电荷全部传给b板后,由于感应,a板将出现等量异种电荷。因而在板间形成逐渐加强的电场,显然,该电场对带电油滴继续落向b板起阻碍作用,而油滴在一段时间内可继续落到b板上,说明在本题中要考虑油滴受到的重力。带电油滴进入电场后,受重力和电场力作用,最初,由于两板带电量很小,板间电场较弱,因而油滴加速运动到b板,随着两板带电量的增大,板间场强增大,带电油滴所受电场力F=qE亦增大,当电场力与重力相等时,油滴在板间匀速运动。设有n滴油滴落到b板后,第n+1滴油滴进入电场后恰做匀速运动,由以上分析,此时qE=mg①,其中E=U/d=Q/Cd=nq/Cd②。联立①、②得n=mgCd/q2,代入数据有n=1000(滴),即第1001滴油滴将在板间匀速运动。

3.气体、液体及固体扩散中的自抑现象。

示例8(图9),一个中间有隔板的密闭容器,隔板可人为抽动,隔板的左边容器中盛有氧气,右边盛有氢气。现将隔板抽出,试分析氢气和氧气的分布情况。

由于气体分子在做大量的无规则运动,且分子之间有较大的间隙,所以氢气分子与氧气分子以较快的速度开始扩散运动,使得氢气中有氧气分子,氧气中有氢气分子。但随着分子的互相渗透,扩散的结果开始阻碍扩散的过程,导致扩散的速度逐渐减慢,既分子互相进入对方的速度逐渐减小,且总有一个时刻扩散现象结束。

4.生物学中亦体现自抑分析。示例9,植物细胞在形成液泡之后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水。渗透作用发生的两个条件是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差。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就是一个活的渗透系统。现有某人想吃白糖拌西红柿,他在已切好的西红柿上洒上些许白糖,稍后盘中产生西红柿汁。这是一例生活中细胞失水的例子。即刚开始外界溶液浓度大,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细胞开始失水。随着失水过程的进行,外界浓度在减小,半透膜两侧浓度差也在减小,失水速度减小。当两边浓度相等时,细胞失水过程结束。于是,我们看到细胞失水是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而引起的,反过来半透膜两侧浓度差又阻碍细胞的进一步失水。这里也体现了自抑的思想。

自抑分析法无疑在理综中有自己独到之处,若能知道、理解、掌握这一别具一格的解题方法,不仅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可贵的是能使我们实现学科间的综合,开拓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能够从更高的层次看问题。

三、教学要注重特殊条件的检验

所谓特殊条件检验法,就是在具体解题时通过观察和分析,根据题中的物理情景假设出特殊的物理条件,对题中所给结论和条件进行检验,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此种方法对解答选择题有独到之处,举例以飧读者。

示例10(图10),质量分别为M和m的两物体之间用轻绳相连,在力F作用下,竖直向上加速运动,则两物体之间绳的张力T的表达式是什么?

常规解法:将M和m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整体法,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M+m)g=(M+m)a①,隔离M,对M进行受力分析,则得:T-Mg=Ma②。联立①、②得:T=·F。

特殊条件解题法:若令M>m,则可认为m不存在,那么F就为直接作用在M上的力,即T=F,将M>m代入四个选项,得:T=·F。

在上述题例中,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特殊检验法的优势一目了然。如果能较好地掌握特殊条件检验法并能具体应用在解题中,不但节约了宝贵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神经,激发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总之,中学物理解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使他们熟悉思考、处理物理问题的某些思想方法。特别是通过教师讲解利用特殊思维和方法解决的物理问题,不仅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提高物理解题教学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作为物理教师只有打好基础教学、提炼物理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