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烧伤皮瓣肌皮瓣修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深度烧伤皮瓣肌皮瓣修复

刘海波

刘海波(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科010300)

【中图分类号】R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1-0153-02

【摘要】目的探讨深度烧伤的治疗修复方法。方法通过对我科5年来收治的35例深度烧伤患者采用皮瓣肌皮瓣修复进行总结,介绍皮瓣肌皮瓣修复修复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结果35例中,5例皮瓣部分坏死,30例全部成活,创面均一期修复封闭,功能恢复较理想,外形满意。结论皮瓣肌皮瓣具有血运丰富、好成活、不用吻合血管、抗感染力强等优点,是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深度烧伤皮瓣肌皮瓣修复

深度烧伤常指除皮肤全层烧伤坏死外,伴有不同程度的皮下组织、肌肉、肌腱、神经、血管甚至骨骼烧伤受损,修复困难,愈后常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甚至残疾,是烧伤外科治疗难题之一。2007年以来,我科共收治35例深度烧伤患者,根据不同伤情,采取皮瓣肌皮瓣移植,对创面进行修复,进行功能重建,治疗效果满意。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3例中,男性25例,女性10例,年龄11—57岁;烧伤原因:高压电击伤16例,热压伤10例,一氧化碳中毒昏迷合并火炉烧伤7例,癫痫发作烧伤2例;烧伤部位:手部12例,前臂4例,上臂5例,颈部2例,肩背部2例,腰背部2例,腹部4例,小腿及踝部4例;手术时机选择:最早3小时,最晚16天。

手术方法:常规完善术前检查准备,依据创面大小部位设计皮瓣,多普勒仪标记动脉走形,辅以封闭式负压引流(VSD)1技术及皮瓣助活仪治疗。皮瓣选择:胸大肌肌皮瓣4例,胸脐皮瓣5例,背阔肌皮瓣3例,下腹皮瓣5例,髂腰联合皮瓣3例,阔筋膜张肌皮瓣5例,隐动脉皮瓣交腿移植1,胫后动脉逆行皮瓣1例,腰背部皮瓣6例,内侧腓肠肌皮瓣2例。皮瓣最小面积9×13cm,皮瓣最大面积23×29cm。

结果

35例中,有4例患者皮瓣远端2-3cm坏死,1例患者皮瓣1/2坏死,其余30例患者皮瓣均一期成活愈合。术后半年至两年间对26例患者进行跟踪、回访、治疗。7例皮瓣感觉较差,对5例皮瓣边缘植皮部位挛缩进行了松解术,对13例皮瓣进行了去脂肌腱松解整形手术,二期手术后患者对外形较满意,对功能明显改善满意,其余6例皮瓣成活良好,外形满意,功能恢复理想。

讨论

高压电击伤,创面呈立体损伤,组织导电后损伤广泛;热压伤及中毒昏迷、癫痫发作所致烧伤,热力作用时间长,损伤程度重。上述原因烧伤不仅造成皮肤全层变性坏死,而且往往引起深层组织的损伤甚至缺损,特点是损伤面积小,实际深度深,组织坏死广泛,伤后或手术清创中多有关节开放、骨质外露,极易发生感染、出血,导致严重残疾,甚至截肢,有专家学者称之为损毁性烧伤2,即伤及皮肤、皮下组织的大块或整块组织甚至整个肢体,随经早起积极治疗与修复仍不可避免遗留严重功能障碍和/或畸形的损伤。因此,这种损毁性烧伤的治疗,在烧伤治疗中既是难点又是重点之一。治疗时机及手段的选择对于愈后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

深度烧伤局部条件差,伤后或手术扩创中形成的关节开放、骨质外露修复难度大,常见普通皮片移植无法成活;随意皮瓣也因长宽比例所限不能一次性修复创面;游离皮瓣随切取面积大,但因深度烧伤创面易感染往往使吻合血管发生栓塞而失败。相关研究指出3,在轻度感染区,吻合静脉7天通畅率为66.7%,严重感染7天后全部栓塞,所以游离皮瓣在修复深度易感染创面中不易首选,且常因手术失败延误治疗时机而加重感染,发生继发性坏死,造成严重后果。深度烧伤治疗,应尽早修复创面,防止继发感染,缩短疗程,及时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功能恢复,同时可防止坏死组织分解产物吸收引起并发症的发生。带蒂皮瓣肌皮瓣虽有知名血管供血,血运丰富,有较强抗感染力,但是移植成活率与创面是否感染至关重要,创面一旦感染,则易导致皮瓣坏死或部分坏死。

我们通过对35例深度烧伤患者采用皮瓣肌皮瓣修复进行总结,体会如下:术中要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对于未断裂的失活肌腱应保留,尤其是对于手足等重要器官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围手术期对症使用抗菌素对皮瓣成活十分重要;皮瓣下积液时要及时辅以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技术引流冲洗,可明显提高皮瓣成活率;创面愈合后尽早进行主动、被动相结合功能锻炼,可有效防止组织、肌腱粘连,有利于功能最大限度恢复;适时进行二期整形手术,可明显改善和恢复器官功能。

总之,我们认为,采用皮瓣肌皮瓣修复深度烧伤创面是一种简单、易行、疗效理想、安全可靠的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烨峰.《封闭式负压吸引在腹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热压伤中的临床应用》,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10.

[2]邓津菊,薛晓东.《功能部位深度烧伤和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技巧》,2005年烧伤论坛.

[3]王秉真,钱红军等.《皮瓣血运障碍的防治研究》,2005年烧伤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