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研究性学习与课堂结构优化、师生角色转换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开展研究性学习与课堂结构优化、师生角色转换的探究

刘雅坤

刘雅坤(包头机电工业职业学校内蒙古包头014000)

摘要:课堂教学是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教师的一次“蝉蜕”。教师必须首先完成角色的置换——从传授到指导,而学生则要从被动转为主动,教与学互为平等。课堂应由“独角戏”转为“麻雀堂”,内容应由“八面出击、蜻蜓点水”转为“重锤敲击、余音袅袅”。一、吃透文本,削枝强干,优化课堂;二、洞察学生,锁定目标,引入研究;三、平等参与,恰当引导,随机评价。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削枝强干角色转换创新精神优化课堂

课堂教学是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但不少教师感到处于两难境地,总觉得课时还不够充足,哪敢放手搞研究性学习。其实不是教材的容量超过了课时的安排,而是我们在教学理念上仍固守着以讲为主、面面俱到、条分缕析的传统教法。可以说,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教师的一次“蝉蜕”。教师必须首先完成角色的置换——从传授到指导,而学生则要从被动转为主动,教与学互为平等;课堂应由“独角戏”转为“麻雀堂”,内容应由“八面出击、蜻蜓点水”转为“重锤敲击、余音袅袅”。近来观看北大附中的远程教学实况,笔者深有感触,他们已走在了前面,我们再不能固步自封了,放开手脚,大胆取舍,“柳暗花明”就为时不远了。

一、吃透文本,削枝强干,优化课堂

譬如: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教学,都属于当代小说鉴赏,小说的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可学习鉴赏的方面确实很多,但我们能面面俱到吗?答案是否定的。因此,必须认真研读文本,找到一个学习的支撑点,即通过枝叶,抓住主干,意即削枝强干。如教学《祝福》一课,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中心话题:祥林嫂之死谁之罪?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阅读文本、展开讨论。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柳妈、柳镇的人们,一个个浮出水面,乃至祥林嫂自身的思想都把祥林嫂置于求生不能、求死不敢的悲惨境地,而究其根源,封建礼教这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才是杀害祥林嫂的头号杀手。通过这样的阅读、分析、鉴赏,透过现象直入主题,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二、洞察学生,锁定目标,引入研究

吃透文本、削枝强干仅仅是教学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更要因材施教,洞察教育的对象——学生。洞察学生就是要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同他们对话,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让学生把你看作知己,这也是作为一名教师成功的首要条件。在达到思想、情感与学生交融后,就要根据他们的情况为他们锁定研究的目标。这种研究又必须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联,把课堂研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研究,内容在课本,研究在课堂。笔者以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为例进行阐述:首先教师要吃透文本,削枝强干,形成课堂问题中心。如学习研究《药》一文,可以设置这样的研究问题:康大叔卖的什么药?华老栓买的什么药?鲁迅寻找什么药?本着把厚书读薄、薄书读厚的原则,让学生在阅读、讨论、研究中一步步走近文本、走近作者。也就是说,课堂研究不仅仅是讨论一个中心问题,而是既有研究的目标,也体现研究的过程,还有研究的总结,最后形成研究的结果,即课后完成论文。前三个环节重在课文研究,后一环节是在前三个环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是基础研究的最佳方案,因为它给读和写提供了一个再认识、再创造的机会。

三、平等参与,恰当引导,随机评价

新的课程体系与其说是对中学教学的改革,倒不如说是对教师的挑战。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民主的、科学的教育思想,这是转换教师角色的关键。教育者要把学习者放在中心位置,把自己放到从属于学习者的服务位置,也就是将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育。例如学习《逍遥游》一文,学生对文本中“圣人无名”的注解发生了质疑:前文说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意即宋荣子不求功名,但仍未达到逍遥游的境界。结尾的“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为何又说是真正的“逍遥游”呢?我就因势利导,让学生主动去探求庄子,探究道家精髓。师生联手,最终否定了文本的注解,此处“无名”中的“名”就是“事物的具体形态”之义,即达到了逍遥游的人是无自我、无所为、无形态之人,即与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之人。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时,教师还应注意随机评价,即要密切关注学生研究的动态:对他们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过程、既得的成果乃至研究过程中体现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给予及时的点评。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未来。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需要每一位教师真正重视起来,并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新的教材、新的课程方案、新的评价体系呼唤着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育方法、新的课堂结构。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必须经过一个“删繁就简三秋树”的历炼才会出现“标新立异二月花”的新局面。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①《课堂,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中学语文,2002年,第二期。

②《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8期,34—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