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激趣教学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1

小学语文教学激趣教学策略研究

赵丽叶

〔摘要〕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对于任何事情,只要有一定的兴趣,就会以一种积极、热情的心态去认真学习,努力做好它。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世界是充满好奇的,对新的知识和内容也能投以百分之百的热情。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也许有些学生会对这门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和感情,但不包括所有的学生都这样。那么作为老师,就应该仔细分析学生的心态,要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起学生们的热情和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不仅能学到东西,还能在学习中享受快乐。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这门学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热情和兴趣做了一个全面的分析和了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激发兴趣教学研究策略

目前的教育还存在这样的问题:许多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度不高,上课也只是处于一个被动状态,消极地接受知识,只有少部分同学会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积极并主动回答问题。久而久之,这就造成许多孩子没能彻底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把他们的潜力都给磨掉了,失去了独特的个性,变得大众化,成为了一个学习的机器而已。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是可怕的,会让学生失去光泽,失去更多的学习能力。而对于新课标来说,就是要彻底改变这样的现象,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能够对学科有一定的兴趣,能够快乐地学习。尤其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涉及领域包括想象、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学生要想学好,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兴趣,一定的热情。

1如何激起学生的兴趣

1.1运用情境的想象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小学语文课文有这样一些特点,文章多半是文笔较清晰,故事内容富有感染力和情趣,画面唯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添加背景音乐,通过一定的情感强调,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把学生完全带入那种意境里,让他们陶醉在其中,自由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主动领会其中的思想内容。比如《桂林山水》这篇文章,这是一篇景物描写的文章,意境很优美,欣赏完这篇美文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想象中的桂林山水是一副怎样的情景,这就会让学生加入到诉说行列,提高他们的兴趣。

1.2运用悬念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一个发现者和探索着的角色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去,以获得更多的新知识,提高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过这就要求老师要懂得制造悬念,设置好题目把学生一步步引入到话题当中,借此来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乌鸦喝水》这篇文章,老师就可以设置像这样的一些问题,这个瓶子的口子那么小,乌鸦怎么喝呢?乌鸦后面又是通过什么办法喝到的呢?等,这样就会引起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兴趣。

2先扶再放,引导创新

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老师要懂得先“扶”着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然后再学生掌握了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他们“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老师只要在一旁指导便可。

因为很多时候,当学生对某些问题感兴趣的时候,老师便用最直接简便的方法将自己知道的直接告诉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学生没有热情,遇到问题就直接问老师,依赖老师,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不学习,不注重思考。而另一方面,如果说老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不闻不问,让他们自己去摸索,这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做不到真正的创新。老师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只能积极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路观察、想象,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认识新的知识。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结局是开放性的,老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将结局补上,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是不一样的,那么结局也会有多样性,这就会激发学生去想象,去思考,去创新,同时这也是激发他们兴趣的一种有效办法。

3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在那个年龄段好奇心是非常重的,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根据学生们那种好奇心,把所要讲的内容与好奇心结合起来,找到一个共同点,设置问题让他们自主想象,天马行空也好,只要能够让他们完全进入想象中。因为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要以想象为基础,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有效提高。

4积极评价和鼓励学生

学生也需要表扬和鼓励,也有自己的骄傲和成就感,如果老师能够适当的夸他们,比如说:“你的作业做的非常棒!”“你真聪明,老师都没想到你就猜到了。”等等这样的话。他们就会喜欢这位老师,进而对这门课程也有一定的兴趣。

5结束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老师做好新的教学备案,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与学生多交流互动,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参考文献

1刘海燕.更改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要要要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激趣策略[J].小学时代窑教师袁2009渊08冤

2汪梦坡.语文教学怎样激发学习兴趣[J].抚州师专学报袁2009(07)

3杨庆修.略说语文教学兴趣的培养与提高[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袁2010(01)

作者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六苏木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