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校本课程活动的开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浅析小学数学校本课程活动的开展

刘虎

【关键词】数学阅读动手实践数学游戏数学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9)04-006-02

我们目前使用的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已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且也设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内容,但西师版数学教材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要,许多内容还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就在我们身边却又存在着大量的数学资源,比如:统计、测量等。而这些问题虽在数学中有所学,但儿童还需要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点肤浅认识。

一、倡导数学阅读

在多元化的数学校本活动中,我们倡导的数学阅读主要是指数学课本以外的科普读物、数学网站等的阅读思考活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些思想共鸣和模仿实践。因为一本好的课外读物往往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为了吸引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精心编写和收集了很多的数学童话故事《布布岛奇遇记》,在每天的午读时间,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因为将学生的数学题目内容融合进去了,又是老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还能从大屏幕中看见文字和一些彩色的插图,《布布岛奇遇记》就象是午餐后的开胃"苹果"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可以说是欲罢不能。另外,我刻意把一串书名和一些封面巧妙地"泄露"在大屏幕上,引导学生自己去找,自己去阅读数学科普读物。"

经过一学期的坚持,学生阅读数学课外读物的习惯基本养成了,并带动了数学课本的知识内容、习题的阅读。初步形成的数学阅读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开展动手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前言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践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

在多元化的数学校本活动中,我们倡导的动手实践主要是指课外的一些实践活动。它以调查实践活动、数学园地活动为主,并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活动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

教材并非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我们要走出课堂走出课本,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实践舞台,为学生指明数学学习的另一条通向"罗马"的大道,这也是发挥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一个巨大空间。如:学习了比例,比例尺后,我们组织了《我是小小设计家》的校本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的比例知识来完成三项活动:

a.测出学校旗杆的高度;

b.为操场中心路重新设计一种地砖,并计算大约需要的块数;

c.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操场的平面图。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观察、研究,你-定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数学活动课,是常规课堂外的课堂。数学活动课一定要让学生喜欢,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学习;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感受、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三、巧玩数学游戏

心理学研究表明:促进人的素质和个性发展的最重要途径是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校本活动中可以把课本的知识转化成"玩"的活动,也可以把日常生活或是科普读物中的游戏和学生一起玩,体会其中数学的奥妙,在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的同时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方法。魏书生有句名言:每件事都有一百种做法,只要我们不断思考,大胆尝试,总能够想出好方法的。

如:平移的学习。可以依托游戏--俄罗斯方块,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先是睁眼睛的自主玩(低级),然后升格到蒙着眼睛由别人指挥的玩(高级),学生一下就中了圈套。因为只有上、下、左、右四个方位词是不能在指挥和执行中达到游戏平衡的。于是就发现了要配合默契,要达到快速准确,必须明确说明是下几个,左几格才行也就是方向和步数并及才行,从而在玩游戏中知道了平移的知识和技巧。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学习课本知识,我们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创设情景将游戏作为课本知识的载体。

四、坚持数学写作

数学的过程也是数学交流的过程。数学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在直观和抽象之间建立联系,可以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特别是书面的表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课堂上是有限的,数学写作无疑是一个均等而充分的交流机会。例如: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编写数学故事、单元反思、试卷反思等。

这些写作无疑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也有助于数学教师培养、评价学生的反省能力。同时也让我们教师从学生身上学习到我们不曾注意到的知识和方法等。

总之,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活动过程经验的积累,关注活动表面之下活动的内涵,让学生付诸思考并在直接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逐步体会参与的快乐、数学活动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教育心理学》

[2]《《课程的力量》》

[3]《教育科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