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及解决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2

浅谈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及解决途径

吕容

吕容(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合流职业技术学校四川广安638506)

【摘要】职业教育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功能,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务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对构建和谐社会繁荣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并对职业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对策和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4)06-034-02

一、农村职业教育存在问题

1.思想或观念问题

由于高考制度、就业导向和价值取向的影响,"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社会地位低、收入低","只有成绩差的人才去读职业学校"的观念存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职业教育是低于普通教育的次等教育,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非常片面、偏见。职业教育的学生感觉低人一等,产生自卑心理。家长不愿孩子走进职业学校,社会认可度低。同时,很多地区和领导对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重要作用的认识还不到位,抓职教往往流于形式或口号而不真正落实。思想或观念问题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2.办学条件落后,阻碍着学校的发展

过去,衡量一个地方教育质量的高低,只有看升学率,不评价职业学校培养人才如何,由于政策的导向,舆论的宣传,评价方式的引导,地方各级主管部门对普通教育抓得非常紧,在师资力量、资金配套、教学设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社会信誉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因而,忽视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政策引导等具体问题。如今,随着教育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实践证明,职教事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目前,由于农村职业学校经费拮据,校舍短缺,设施落后,影响了专业设置、实训开展,阻碍着学校的发展。

3.入学人数较少,困挠着学校的壮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中城市办学规模的上升,孩子选择学校的首要条件是办学实力,当地职校办学条件差,孩子就选择办学条件好的城市学校,家长也愿意供孩子上条件好的学校,若家庭条件差,家长就鼓励孩子外出务工,成家就业。另外,由于农村务工队伍的兴起,带动了一部分本应上学的学生也外出打工,这样一来,原本入校的学生就更少了。由于入校学生少,办学形不成规模,造成农村职校发展缓慢。

4.教师对职业教育的冷漠态度

据笔者的亲身体验发现,不仅初中教师,就连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也表现出对职业教育的冷漠,认为农村职业教育是劣等教育。认为农村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是学生考不起高中的无奈选择。因此,教师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冷漠态度和鄙视价值观必然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在对学生进行升学辅导时也会自然而然地鼓励学生选择普通高中教育。而且,由于教师在这方面是人们心目中的权威,因而这种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

5.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偏弱

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素质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有教师资格证,二还要有技术等级证的"双师型"教师,但是,现在我们的中职学校里能有多少这样的教师呢?试想,"自己连车都不会修,怎么能教给学生修车的技术呢?"这是一个摆在眼前的最为现实的问题。因此,职业学校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与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6.毕业安置受阻,影响着学校的兴起

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比较单一,缺乏职前职后的沟通,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经济和技术发展有所脱节,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终结性的,服务学生第一次就业,使学生缺乏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学校的运作机制有的也没有转到市场经济的机制上来。由于办学缺乏灵活性,开设专业缺乏市场性,学科开设缺乏目的性,培养的学生大部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对所学专业的掌握一知半解,使学生就业信心不足,没有创业的勇气。给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学校与市场脱节,是农村职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农村职校因所处的环境所限,学校了解市场的机会少,接触用人单位也较少,造成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异,使学生就业困难较大。资金雄厚,待遇可观,社会信誉度高的企业,学生进不去。一般企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发挥不了,待遇也提高不上去,由于毕业生的安置工作不理想,直接影响着招生、学校的兴起。

二、解决农村职教问题的对策和途径

1.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明确职教的办学方向

发展职业教育,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和积极参与,离不开广大家庭和学生的普遍认同。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波、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媒介,大力宣传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和优秀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与突出贡献,大力宣传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有路、升学有望、致富有方、创业有成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大力倡导尊重人才、尊重技术、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要让重视技能、重视技术人才,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文明风尚。引导广大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升学和就业,扫除重学历轻技能、鄙视职业教育的陈腐落后观念,引导社会、家长和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树立起"以就业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要逐步实现"由计划培养到市场驱动、由专业学科本位向岗位职业能力本位、由传统的精英教育向普及化教育"的根本转变。只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顺应时代潮流和市场需求,职业学校的办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才能有新突破,才能积极驱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向前发展。

2.加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实验实训条件

①建立职业学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实验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②实施"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在重点职业学校的骨干专业建设一批功能完备,门类齐全,与社会经济技术水平发展相适应的实验室、实训室和实习基地。③积极促进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结合。大力开展"双证"教育,改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和标准相衔接。有条件的职业学校要积极与劳动部门联系,获得劳动部门的支持,建立骨干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站(所),为学生考证创造条件。

3.改革职校招生制度,努力扩大招生规模

职校招生要打破传统计划招生模式,采取阶段招生,长期招生相结合,坚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十放开",即招生计划放开,年龄限制放开,分流渠道放开,考试形式放开,学制长短放开,专业选择放开,录取时间放开,办学模式放开,专业选择放开,学习形式放开,支持和鼓励普通中学初三分流进行职业教育,普通高中分流的学生可以到职业学校学习,也可以在本校单独编班,职业学校提供专业师资等方面。

4.提高教师认识水平

要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必须对教师职业教育的教育,强化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农村职业教育观。而且,各教育行政部门还要督促各初级中学成立并由主要领导负责的由各毕业班班主任组成的"毕业生升学咨询处",免费对毕业生进行正确的升学咨询服务和创业教育。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内部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流失率

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社会发展不需要读死书的书呆子,尤其对中职学生而言,掌握专业技能为就业打基础已成了求学主要目的,也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能够进行理论教学还要能进行实践指导,我们要切实加强教师的技术业务培训,如建立起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每年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前往企业实地调查,学习,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获得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第一手材料。同时可以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人员,技师担任兼职教师,使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能在实践操作中获得成就感,从而降低流失率。

6.抢抓职教发展机遇,坚持"两条腿走路"----满足升学需求,拓宽就业渠道

我国即将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教育专家认为,"技能型"高考实际上是为中职学生设计了专门的升学通道与筛选流程。对于这一变革,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将平行,走向一条"并轨"之路,职业教育不再是一条"断头路"。抓好就业质量,拓宽就业渠道。如果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有50%甚至更多能进入企业关键技术岗位或是核心技术岗位,职业学校的牌子就能打响,职业教育才能深入人心。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为学生和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是抓训练,坚持"文明礼貌训练,表达能力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坚持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训练、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同时,拓宽就业渠道,创业教育也应成为就业的重点,引导学生树立"创业就是最好的就业"的观念。在教学模式上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途径,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学生想创业、会创业。

当前,我们正在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高我省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职教论坛,2001,9)

2、《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现存的主要问题》(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4)

3、《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调查报告》(安徽省中华职教社,2002年)

4、《职业教育现状及分析》(作者:张兆年)

5、《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作者:张德元《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6、《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作者:范唯马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