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浅谈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范博

范博(虞城县第二实验小学河南虞城476300)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我认为主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以开放的教学理念,培养创新的品质;其次以开放的教学环境,营造创新的氛围;另外要以开放的教学思路,培养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意识;方法;创造力

历史的脚步已踏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今后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将主要取决于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取决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就赋予教育以新的历史使命。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如果语文教学多一些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方法,学生走向社会就多具备一些创造力,国家就多一些创新性的人才。因此,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1.以开放的教学理念,培养创新的品质

创新能力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人的个性品质关系十分密切。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决定了人们能自觉地增强、提高和有效地发挥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1.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的活动过程,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伙伴性的师生关系,明确地告诉学生:“你们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帮助你们学习的。”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讲话多采用协商的语气,不管学生的见解是否正确,决不“横眉冷对”,使他们感觉教师就是朋友,师生关系是平等。这样减少了对学生的的行为和思维的不必要的限制,增加了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学生得到了创造的安全感,就越来越敢于发表意见,自信心大大增强。

例如有一次,在讲读《放风筝》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觉得放风筝有意思吗?”没有想到有的学生答道:“老师,我听说过有个科学家因放风筝被雷电击死了,可见放风筝有害处。”虽然他的回答有些离谱,但是简单粗暴的否定会挫伤孩子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于是我就对他说:“你知道的真多,使大家懂得要注意安全,千万不可在雷雨天放风筝,我代表同学们谢谢你!不过放风筝还是好处更多,对吗?”课堂上这个小小的意外也就顺利解决了。

1.2教学设计以人为本;当今世界,无论是制造业、销售业、服务业,都爱提一句口号“以人为本”,我们小学语言教学本身就是为塑造人服务的,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应当倡导以人为本。

如果说教材是作者编者的一度创造,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便是二度创造,而课堂教学的实施则是师生双向合作的三度创造。在设计教案时,教师要认真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安排教学步骤。

1.3包容学生的个体差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未来是多元的,他们的发展是多极的。我们的教学就不能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他们绑在同一辆马车上向同一方向前进,应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创新的机会和条件。

学完《春雨》一课后,我布置的作业是从以下的作业中任选一项完成。

(1)画一幅春天的图画。

(2)学会一首歌唱春雨的歌曲。

(3)写一篇描写春天的文章。

(4)读背一篇关于春雨的诗歌。

(5)和家长一起种植一些植物来绿化我们的祖国。

如此自由选择能够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力。这样的作业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去完成,然后显示出自己不同的创造才能,这种显现出来的差异便成为一笔丰富的教学资源。

2.以开放的教学环境,营造创新的氛围

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就是要以大语文教学观为指导,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打破语文课堂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有意识地把课内延伸到课外,进行开放式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时具有实践、探索广阔的时空,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2.1课内外联系;开放的语文教学应冲破四十分钟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向课前和课后辐射,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经验出发,加强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例如,我在讲《日月潭》这篇课文之前,告诉学生上课时将采用招聘导游员的方式,讲解的内容分别是课文中的五个自然段并允许适当补充课外资料,比一比谁讲解得最生动、最吸引人。学生都非常乐于参与,积极地到图书馆、购书中心去借书、买书,搜集了大量有关日月潭的材料,要构思讲解词时,他们就精心考虑:自己搜集的资料哪些可以补充进去;补充的内容与原文如何组合、衔接……这些都需要发挥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此长期训练,促进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拓宽了语文教学的途径,更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背景。

2.2学科间融合;语文与其他各门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就可以创设语文与其它学科融合的情境,通过学科之间的联系,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记金华的双龙洞》和许多古诗以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原文绘制插图。有一位教师在教《趵突泉》第四自然段时,就引导学生想象三种泉眼的冒出气泡有何不同,用简笔画画出气泡的样子,再以不同的节奏来表示气泡冒出的动作。还有不少童话类、寓言体的的课文,如《小蝌蚪找妈妈》、《狼和小羊》等,可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通过表演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再现情景。音乐、舞蹈、美术等介入语文课,能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3.以开放的教学思路,培养创新的能力

3.1引导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自己的作用始终体现在“导”。如此,学生就能主动探索,寻求发现——或利用旧知引出新知,构建新联系;或从已有的知识储备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将相和》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既然有将相和,就该有将相不合,那么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会不和呢?‘和’的意思是和好、恢复关系,证明他们以前有过合作,课文似乎没有交代这一点啊?后来蔺相如和廉颇又为什么和好了呢?”教师随即板书:“和——不和——和”,要求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自己探索发现,找出答案。学生自学后汇报:根据这一线索,他们发现课文讲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由此可以把课文分为三段;其中第一件事、第二件事是第三件事的起因,将相不和是因为廉颇对蔺相如后来居上、职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将相和是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学生又随之产生了疑问:廉颇不服是因为他觉得蔺相如就凭一张嘴而当了上卿不合理,那么蔺相如是不是就靠一张嘴当上了上卿呢?于是再引导学生去思读课文,研究人物性格,学生兴趣盎然,因而收效良好。我觉得应该这样,课文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谈,规律让学生找,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如此“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学生的学全在能逐渐自能得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活他们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3.2提倡争辩;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间对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创造力发展的激素。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可能有争辩;有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得到尽情发挥,有个性才会有创新。因此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辩,可凸现学生个性,唤醒个体创造的潜在意识。

“书到用时方恨少,辩论常使思路清”。教学中,教师就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倡争辩。长此以往,创新意识必然萌生,创新能力必然发展。如果我们语文教师都能做有心人,坚持不懈地使语文学科成为培育儿童创新精神的一片沃土,今天我们播下种子,明天就一定能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