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童谣作业点亮语文母语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巧设童谣作业点亮语文母语课堂

王桂花

王桂花(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教研室陕西铜川727299)

摘要: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构成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语文也是实践性很强的母语课程,教学中除了关注学生识字写字、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们尝试巧设童谣作业,激活学生作业兴趣,激发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感,发展学生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鉴于此,本文主要论述小学语文课堂借助童谣形式设置语文作业的做法。

关键词:童谣作业;母语课堂;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09-192-02

前言:童谣是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歌谣,被称为“儿童心中流淌的歌”,因其句式简短,富有节奏和韵律,深受儿童欢迎。在部编语文教材编排中低段引入了不少歌谣识字素材,为学生识字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学生在感受歌谣韵律、节奏的基础上,产生了强烈的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兴趣,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巧设童谣作业,能让学生接触到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传统材料表达形式,促使其更好的参与母语实践活动,潜意识发展了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巧设童谣诵读类作业,激发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我们《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见朗读也被划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童谣语言质朴,通俗易懂,又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文本素材适合小学生天性,便于低段学生朗读吟诵。实践教学中我们基于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入的童谣素材,设置了诵读类作业,童谣作为诵读类作业内容之一,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兴趣,也使学生在读中学到一定知识。一是结合识字单元主题教学内容设置童谣吟诵类作业,教学以低段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为基础,通过搜集识字类童谣,诱导学生辨认生字的声、形、意,帮助学生更形象地识字,降低了识字难度,丰富了词汇量,诵读童谣中增强了学生随文识字能力,引发了阅读兴趣。二是根据教材单元主题内容设置童谣类诵读作业,结合单元内主题联系紧密的文本内容,鼓励学生搜集内容或主题相近的童谣素材,课内组织学生集体分享具有代表性的童谣诵读素材,通过教师示范性诵读,集体诵读、男女对读等多种形式,引发学生大胆思考,学生在抑扬顿挫和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走进文本,想象能力随之丰富,情感得以迁移和升华,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使得单元主题内容教学在群文迁移诵读要求下,通过童谣诵读、识记、理解、感悟“四环节”,促进学生在童谣诵读中赏析,在赏析中品悟,在品悟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既丰富了作业形式,又注重了语言积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三是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借助“语文园地”中的“读一读”、“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板块和“快乐读书吧”内容,课堂重视结合语文园地中呈现的文本内容,教师有步骤、有层次地指导学生朗读,教学在基本的朗读传唱中推进,学生在读中琢磨、体会文本,升华情感体验,建立良好的阅读兴趣。例如一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中“谁和谁好”这篇童谣,学生在诵读中明白事物间的关系,懂得了“我和同学好”,一起唱歌上学去,在熟读通读的基础上,教师进而引发学生联想生活中“谁和谁怎么好的”,发散其思维进行合理想象,培养其良好情感,使语文园地教学落地生花,深化语文园地功效。

二、巧设童谣仿写类作业,重视语言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给学生搭建“写”的翘板,创造“写”的空间,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常写、多写,在大量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句子的含义,引发学生思维活动,促使学生把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实践中针对文本体裁,抓住童谣句式特点,运用童谣表现手法,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目的的仿写、续写、句式填补等练习,在形式新颖的写中激发学生内心情感,促进对文本的理解,打开其想象的“翅膀”,进而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一是随文练笔中进行童谣仿写。仿写本身是随文练笔的一种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随着教学内容的渐进,有目标的组织学生运用童谣句式仿写句子,达到对现有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深化。如一年级下册识字部分中的《姓氏歌》,采用童谣的形式,学生在说唱中认生字,掌握了文本内容,教师在此倡导学生效仿文本“你姓什么?我姓李”“什么李?木子李”进行童谣句式仿写练习,课堂气氛顿时沸腾了,学生的思维在用童谣句式介绍自己姓氏过程中被激活,提高了其语言表现能力。二是巧设补白中进行童谣仿写。文本补白既是对学生思维的一个发散训练,又是对文本的一个深层次解读和挖掘,教学巧借文本,优化“补白”练习,能适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构思活动,无形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意境,建立起学生思维与文本思想的桥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本。实践中我们利用插图创设情境补白,激发学生想象力,促使学生融入深层次的自身体会。如学习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和大人一起读”板块中《谁和谁好》,教师利用文本特点,巧用插图,引发学生联想生活中()和()好,怎么好的,进行童谣句式和情节补白练习,充分放飞学生的想象,以开放的形式将文本中的画面及意境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促使学生生成个性化语言,既丰富了其情感,又在童谣仿写练笔中提升了其语言运用能力。

三、巧设童谣创编类作业,培养创造能力

童谣是孩子们喜闻乐唱的歌谣,读起来朗朗上口,能给人带来快乐。在小学阶段,学生喜欢在课间游戏时传唱童谣《拍手歌》《丢手绢》等,我们不难发现童谣已流入校园,渗入孩子们的生活。教学若能重视学生认知特点,针对教材中融入的童谣素材,结合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置创编类童谣作业,倡导学生自创自编童谣,将枯燥的学习内容趣味化,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践中巧用教材,挖掘文本与生活相结合的童谣素材,多角度地设置童谣创编类作业,给学生接触童谣提供更多机会,有利于其创造力的培养。一是设置创编识字类童谣作业。《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实践中针对低段识字教学内容,在学生对生字的形和音容易混淆和辨别不清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尝试创编朗朗上口的童谣,将抽象的文字符号与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有机结合,教师组织学生对自创自编的童谣进行交流、修改和完善,在集体交流共享的过程中理解生字的结构和含义,学会运用文字来表达联想的道理,教学中鼓励学生创编童谣识字形字音的做法,实现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识字效率。二是随文设置童谣创编类作业。我们的语文课程中渗透了童谣内容,教师要重视该内容的教学和实施,发挥好童谣素材的最大化作用。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教学实践中可以先从设置模仿创编童谣类作业开始,即随着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师根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即兴创作,鼓励学生随文联想,模仿创编出与原文有联系的童谣,也可以就此内容,模仿创编出同主题类的童谣,如学习《榆树高槐树壮》歌谣,课堂在学生诵读、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引发初步模仿创编有关树木类童谣,既是对所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方式。除此外,根据观察发现部分孩子喜欢改编学过的唐诗或翻唱改编儿童歌曲,教学中抓住学生创编激情和潜力,结合日常生活和学习内容,设置童谣改编类作业,教师先引导学生尝试改编,给学生一定方法指导,然后定时组织展示活动,让学生在分享中获得快乐,感受创编的自信。在经历改编和模仿创编类作业后,教师在童谣作业设置上可以上一个梯度,根据课文板块内容,设置自创自编童谣类作业,鼓励学生把一些普通类课文内容编创成童谣的形式。实践中当课文第一课时内容完成后,在第二课时留一定时间,组织学生用童谣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梗概,编创出能传唱的童谣。童谣创编基于对文本内容的掌握和语言运用的思考上,自编自创过程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了语言,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骆晓红.浅谈儿歌教学与促进幼儿的发展[J].新课程,2018(08):161

[2]张玲.浅析小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教育策略[J].学周刊,20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