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0-20
/ 2

浅谈小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都术才

关键词:小说;审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作者简介:都术才,任教于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第一中学。

审美教育又被称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小说拥有最广大的读者,它以其挥洒自如的表现形式和极其深邃的内容,引导读者去品尝人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无穷的美感享受。

一、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美

小说艺术以塑人物性格为中心,而典型性格又是小说艺术美的标志。

语文教学中的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历久不衰具有广泛意义的典型人物,有些人物甚至成了人类某些品行的代名词,当人们谈及这些名字,就会想起相应的性格特点。如,阿Q的落后愚昧、自欺欺人,葛朗台的狡诈自私,泼留希金的贪婪成性,路瓦栽夫人的醉心虚荣,别里科夫的顽固保守,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忠于爱情,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忠心耿耿,保尔·柯察金的坚强勇敢、顽强拼搏,符拉索娃的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等等。这些人物无不以他们个性和共性统一的鲜明性格,给人带来情感的震憾,得到美的悦愉。

教学中,教师如能紧扣作品的语言,剖析作品对人物所作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描写,并结合情节、环境分析,引导学生在鉴赏中体验和认识这些艺术形象蕴含的社会意义,激发他们的爱情情感,这无疑会对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学会怎样鉴别生活中的美丑产生积极的作用。

应该一提的是,在人物形象分析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对正面人物的分析中得到美感,也要教会学生在对反面人物和中间人物的分析中享受到美。这是因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朱光潜《谈美书简》第148页)作者对生活中丑恶的人物本质的深刻揭示与批判,实际上是从反面对美进行了推崇和赞赏,所以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同样会让人产生强烈的美感。

二、通过矛盾冲突的分析,体味情节美

小说的情节,是为典型性格服务的。在事件的矛盾冲突中,人物性格得到逐步的展示和探索。可以说,情节的本质就是人物的性格,情节不过是性格的运动而已。所以,分析矛盾冲突,也是分析人物性格,要花大力气去体会作家独具艺术匠心的情节安排,从中获得美感。

“文似看山不喜平。”小说的故事情节也要求具有曲折美。那种跌宕起伏,峰迥路转的情节,总是能够激起读者的求索情绪,带来精神上的享乐,产生美感效应。

莫泊桑的《项链》在情节构置上极具特色,那围绕项链所产生的喜怒哀乐的故事,使读者在情感大起大落,尤其是出人意料的结尾,更是把读者的情绪带上了惊诧的巅峰,读者在慨叹之中,无不享受到美的感召。

象蒲松龄的《促织》,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等作品,都可谓情节曲折美的佳作。教师如能得法地引导学生在情节的峰谷中游历,定会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不仅体会了情节之美,也会更具体地感知人物的性格之美,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另外,小说的情节还具有象征美。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的情节就象征了美国社会的黑暗和法律的虚伪;鲁迅的《狂人日记》的情节就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性和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红楼梦》中贾家的盛衰中,让读者看到了整个封建王朝的兴亡更迭的历程……分析小说情节的象征美,可以从中了解、认识人物所处的社会本质,更深刻地了解人物性格的成因,感受到作家认识社会的深度,发人深思,催人探求,从而获得美的需求。

三、通过鉴赏环境描写,感受环境美

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构成了人物性格的外部条件。典型性格生存的环境是流动的。由于外界环境随时都在变动,才有了人在其间的社会位置的变化,也才有了人物性格的逐渐显露。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使人感到人物和环境的水乳交融,显示出和谐之美。

鲁迅的《祝福》,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把她放到了“鲁镇”这个由鲁四代表的封建思想统治着的社会环境中,让她由新寡前的家流动至鲁四家,又至贺老六家,再去鲁四家,最终流落街头,无处安身,上演了在一片祝福声中悲惨死去的悲剧,使读者深深体会到,祥林嫂的周围遍布着令人窒息的封建礼数网络,正是这网络逼死了祥林嫂。祥林嫂的悲剧是环境的悲剧,也就是社会的悲剧,是那样一种社会环境的必然。这使读者强烈感到了人和环境一致无贰的美,生发了同情祥林嫂遭遇,憎恶鲁四为首的“鲁镇”的感情,产生极强的美感体验。这是作家为读者描绘的社会风俗画。

另外,优秀的小说还能为读者描绘出特征鲜明,引人遐想的风景画。孙犁的《荷花淀》为读者展示的湖光山色,芦苇月光,给人以秀丽清纯的美感,它使人自然联想到,正是这自然环境,养育了中华民族的抗日健儿,铸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坚强性格。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其间美丽的人物融为一体,给人以无尽的美感。

四、通过整体的思索,理解意蕴之美

小说的意蕴,是作者凭借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场面的描写等诸多外部呈现方式,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哲理、思想的精神力量。它是小说的耐人寻味的重要标志,是欣赏小说艺术的最高境界。

意蕴美在于深刻,它能给人以启示和感悟,进而触动人去创造美。

意蕴之美,首先表现为对社会必然性的发现。成功的小说,总是能冲破人物所处的一切复杂的关系网,挣脱各种单调、渺小的情感格局,与社会历史的必然性相接通,呈现出恢宏的气势,体现出人生最大的壮美。

《子夜》中吴荪甫的失败告诉我们,在帝国主义的统治下,要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只能是一句空话,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必然;《狂人日记》中的“我”之所以被视为“狂人”,正是历史的必然,在那个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吃人的礼教面前,“我”这个觉悟了的新青年,只能得到“狂人”的待遇;《竞选州长》里的“我”,生活在腐朽、黑暗、“民主政治”虚伪、肮脏的美国现代社会,不放弃“竞选”还能怎样呢?

意蕴之美又表现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在诸多艺术形式中,小说由于自身的特点,在表现人生的广泛性和充分性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

小说《家》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中,不是仅停留于一人一事的探索,而是借人物溶铸进自己对人生的品味和思索,力求体现出对人生价值的发现,不仅仅以善恶的标准来衡定人物,而是力图通过对人生价值的评判,去获得美的真正的内涵。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是典型“硬汉”,在他身上,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通过老渔夫与自然力的殊死搏斗的描写,揭示了人只要勇敢地面对现实,勇于拼搏,就能拾级而上,转危为安的真谛,整部作品的撼人力量极其强烈,老渔夫的拼搏,显示了人生的壮美无比。

巴金在《家》中塑造的具有双重性格的高觉新,是一个在人生价值取向上的弱者形象,他让人理解到“再也不能这样活”的必要,他的悲剧警示人们认真地感悟人生,努力追求人生的美好,同样给人带来了美的感染。

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情感会自发地形成,必须进行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在这里教师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小说教学是这个“广阔的活动天地”里的芳草地,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努力发掘每篇小说的美育因素,为收获审美教育的累累硕果而不辍耕耘。

小说教学中的美育要和体现小说特点的教学活动相融合,既不能把小说只当“小说”来教,忽略了美育,也不能脱离小说的特点,空洞地进行审美教育;而应该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作品意蕴的具体分析中,应用教师的美学修养,引导学生去逐步感受、欣赏、判断和创造美。

参考文献:

[1]罗方良.高中语文课小说教学中美育的实施[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1).

[2]吴庆.试论新时期青少年美育的地位与作用[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1996(4).

[3]韩桂荣.中学小说审美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6.

作者单位: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第一中学

邮政编码:247100

AestheticEducationinNovelTeaching

DuShucai

Abstract:Aestheticeducationmustbecombinedwithteachingactivitiesreflectingnovelcharacters.Thispaperexpoundshowtoimplementaestheticeducationinnovelteachingfromaspectssuchasfigureanalysis,conflictanalysis,environmentdescriptionandthewholethinking.

Keywords:novel;aesthetic;figure;pl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