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研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跨文化交际研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影响

韩慧玲

韩慧玲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接触也日趋频繁。跨文化交际研究成为了中国专家学者关心的一个领域。而对跨文化交际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各国人民之间达到真正的沟通。本文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必要性、研究内容及其研究目的进行分析,并联系中国外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释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迫切性和它对中国外语教学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冲突

一、中国开展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国家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等的不同,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冲突。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笔者将列出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比较常见的几种文化冲突。

1.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地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

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却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二、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研究内容及目的

1.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待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诸多哲学方面的概念。仅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来看,东西方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认为,人应该主宰自然,自然是人的征服对象,人类可以利用不断提高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战胜自然,人是万物之中心。与此对应,东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协调关系,人与自然紧密相关,人类不是改造自然,而是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条件为人类服务。

所谓价值观,就是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它会将人的行为引至某个方向。因此,价值观就构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基干。对于隶属于某个文化的人来说,什么行为好,什么行为不好,都是受这个价值观的支配的。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很难得把握住它,但是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往往可以窥视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

2.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

关于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这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又一重要课题。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的规则。换言之,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

3.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而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从人的身体特征到身上穿戴的服饰品,从搽的香水的味道到身体内散发出的体气,从声音的高低到房间的摆设、光线、色彩,从时间观念到空间观念,这些都是非语言交际的因素。

三、跨文化交际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研究是我们进行国际交流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接触也日趋频繁。跨文化交际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各国人民之间达到真正的沟通。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掌握,可帮助人们预见和解决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具有这种功能会较大地改善人们的自我认识,促使人们对自己的文化重新审度,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这种个人心态也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另外,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拓宽语言研究的社会面,把视野转向广阔的文化层面上,使语言研究和跨文化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理论上必要,而且对于外语教学实践有实际意义。对这门学科的深入研究,不仅提供探讨语言交际的新的理论依据与角度,而且使外语教学的内容也可以得到充实与丰富。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这是因为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将外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更加恰当一些。

但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迅速地走向世界,社会上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浙江大学1993年的调查,社会上对本科毕业生听、说、写的要求分别为67.25%、71.11%和61.48%,然而在这些方面,我们的教育却明显滞后。一方面普遍的应试教育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的外语教育观还深深地束缚着我们教师的手脚。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有的还进入博士生阶段,总共学习十多年的英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查词典、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上。而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有了词汇和语法知识就可以阅读,就可以应付考试,但是,在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问题1: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外语学习的全部。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但发出信息的能力很差,就连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很差,综合交际能力低下。问题2:学习方法陈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受传统方块汉字学习的影响,学习外语也是一板一眼、循规蹈矩。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上,而较少注意篇章;往往重视信息的接收,忽略信息的发出。问题3:综合语言能力较强,但是跨文化理解能力差,缺乏社会技能。当语言能力提高到相当的水平之后,文化障碍便更显突出。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

所以,一个外语说得很流利的人,往往背后隐藏着一种文化假象,使人误认为他同时也具有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他的语用失误,有时令人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言语行为,因此导致冲突发生的潜在的危险性也更大。

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低,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个学习外语的问题。他们觉得,只要会外语,剩下的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解决。然而,常识这个东西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性的行为,换在某个外国的背景下可能成为一种不合常识的行为;在某种文化下属于很礼貌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被视为无礼;一种文化下的人怀着敬意说出的话,另一种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是一句带侮辱性的话;拿汉语的习惯去套外语,有的时候套得对,有的时候则会套错。有些人将跨文化交际等同于外语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四会能力当然很重要,它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是它远远不是问题的全部。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不说什么”,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如果仅能够运用语法上正确的外语,并不足以和外国人打好交道。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大面积、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外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并在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语言测试以及外语的第二课堂里全面反映出来。所以,我们的外语教学应紧扣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博罗石湾中学

邮政编码:51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