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案导学”法,促进地理有效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2

运用“学案导学”法,促进地理有效教学

刘峰

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地理教学;学案导学法;有效教学

近年来,运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高中地理教学中,鉴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地理学科特点,我们遵循“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理念,以“自主学习,先学后教”为指导思想,构建了“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案导学”的内涵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之间的中介,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和“教”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中职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

二、地理学案常用类型

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探索,地理学案的结构通常包括学习目标、知识准备、情景引入、问题或实验探究、概念成形、典型例题、方法归纳、当堂训练、反思小结、拓展视野、分层作业等部分。在实际操作中,学案的结构是灵活多变并有所侧重的,根据教学内容、课型等教学需要来决定。常见的地理学案有:

1.案例型学案

根据德国教育家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以精选的知识经验以及事实范例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典型性范例掌握地理科学知识,在问题的探讨中领悟一般规律。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根据每一章的知识特点,恰当运用材料和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有整体认识,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例:洋流的性质分类

1.读图: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中寻找

A组: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B组:东澳大利亚暖流、秘鲁寒流C组:千岛寒流、阿拉斯加暖流

归纳探究:

⑴它们分别处在大洋的哪一岸?⑵从纬度的角度上看,它们分布在哪个纬度的海区?⑶从图中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寒暖流分布规律?

学生思考并讨论上述问题,教学由问题引发,教师引导教学目标,使学生感受学习地理能够解决身边的许多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是有用的。

2.概念型学案

概念型学案是适合地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等的学习方案。地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是地理学科最基本内容与最基础的知识,是学习的难点。设计中,要突出知识发生的循序渐进过程,由浅入深地将概念具体化,分解教学难点,突出关键知识点。

例:在学习区域的概念是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学案:

⑴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地区”这一说法,它与区域是同样的概念吗?⑵所有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吗?⑶如何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变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自主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进行规律总结:如何全面认识一个区域。

3.探究型学案

探究型学案是由一系列学习活动组成的。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地理学案的活动设计最好以教材中的活动设计为基础,将其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

例:走进案例——我国西北地区。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范围,说明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分析案例,提出探究问题:

(1)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的形成过程是什么样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什么?(这是对上一问题的提升,要求学生从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原因的分析)

(3)根据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你认为应该如何防治?请提出治理对策和措施?

学生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探究,获得探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案例的方法,即“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然后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防治该问题的办法。”并在探究的同时,获取解决某一小问题的方法。

4.复习型学案

复习型学案适合习题课、复习课,它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主动建构知识,并使知识系统化,内化成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环环紧扣的练习设计,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练习时,既要设计与例题相似的练习,保证学生通过模仿掌握解题方法,又要设计变式练习,拓展学生思路,还要设计具有综合性的思考练习,促进知识向技能、智能方面转化。

三、地理教学中“学案导学”的一般过程

1.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将学案编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指导下进行自主预习。同时教师要进行适当指导,如可以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重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使讲解更具针对性。课前预习阶段是“学案导学”法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

2.讨论交流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语言要精炼,讲解要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同时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教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练习巩固

这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运用“学案导学”法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方面

1.使用学案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

学案中设计的“情景引入”、“问题或实验探究”等栏目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此外,还可在学案上设计“扩展视野”等栏目,设计一些相关的地理热门话题,以达到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增强自主学习意识的目的。

2.使用学案转变教学方式:由“灌输”到“引导”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案导学法”完全符合这一理论。

教师从传统的知识讲解中解放了出来,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或是通过逻辑推理,或是通过实验研究,或是小组讨论,在兴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学生沿着问题的线索,自主探究,自主发现,不断地体验成功,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构成一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力课堂。

3.使用学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由“学会”到“会学”

以学案为载体进行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在学案设计中学法线贯穿始终。“知识准备”是指导学生按提纲做好课前自读、自解、自悟,找出重难点,带着问题上课,减少了学习的被动和盲目。“交流讨论”是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致疑,各抒己见,不断产生知识的碰撞从而提高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问题探究”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一系列有坡度的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景寻求对问题的解答,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反思小结”由学生自主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技巧,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学习能力。

五、小结

通过学案导学法,较好地实现了地理教学中零碎知识系统化,普遍知识规律化这一目的,达到了智与能的统一。“学案导学法”摆正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帮助学生找到一种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调整和克服了学习中的不良心理,实现了“以导促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目的。它创设了一种宽松、愉悦、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乐学、易学、活学、会学。同时,通过师生的课堂双边活动,实现了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大大提高了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瓯海中学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