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的历史有效性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新课改理念下的历史有效性教学

宝福东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有效教学

高中历史新课程在特点上体现出时代性、情景性、典型性、跳跃性和宏观性的特点,在体例结构上体现了专题性、立体性和开放性,历史课程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对教师的理论修养、教育教学水平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面对新教材,时间紧任务重,进行有效教学就成为当务之急。所以,笔者就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学校教育要成为“活的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面对新课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作为教师,如果还是一味地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那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今,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了。

二、更新备课方式

要走高效优质之路,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积极主动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发表意见、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这里指的备课不单单是抄备课本,要以课程标准为中心,要以学生为归依,改变传统的备课中以解决“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为主,从而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在实施新课改后,新教材与旧教材有很大不同,新教材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在编写的形式上采取了多元化、多视角。课文由正文部分和阅读部分相结合,地图、图画、表格和文献资料切入课文,图文并茂,习题设计难易并存,课型除必修课外,还增设了活动课、自学课等研究性学习课型。而我们很多教师才刚刚接触它,这就需要我们整个备课组,发挥集体智慧,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度挖掘教材,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髓,切合教学实际,优化教学结构。我们提倡吃透课标、以教科书为主,根据教学进度分任务自已动手制作教学材料(包括讲义、课件、复习资料、试题等等);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同一级组组成一个备课组,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

三、新教材处理方法

传统教材依据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写,体系性、时间性较强,而新教材打乱了时间顺序,让人很难把握。对教材的正确处理,就是历史教师需要用心的地方。在教材处理上,笔者认为应根据新课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从而增强历史学科的系统性,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

1.新教材内容容量大,应根据课标要求做到合理的“减”。新教材总体看每一专题,每一课时内容容量大,以往要用好几节课上的内容要在一节课内讲完,对于教师来说,难度相当大,而且有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求面面俱到。脱离新课标的要求,这样既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同时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未能很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因此,对教材的有些内容,在课标要求下可以做到合理的删减。这样处理无疑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有益的。

2.新教材时间跨度大,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状况做到适当的“增”。新教材打乱了旧教材的结构,把同一类型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纳入到一章节内,有的时间跨度达好几百年。正是因为时间跨度大。有些重要内容,在教材中轻描淡写地用一两句话就概括出来,不便于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与理解,所以在具体教学时,对教材应适当的“增”。

3.新教材线索结构不清晰,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合理的知识整合。新教材线索结构不清晰,内容繁杂,学生不易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合理的知识整合,做到化繁为简,去粗存精,以便于学生把握。以“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为例,在上完本专题后,教师可以把“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进行合理的整合:(1)19世纪70年代前后产生;(2)19世纪末初步发展;(3)“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4)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发展较快;(5)抗战时期,受到沉重打击;(6)抗战结束后陷入困境,这样进行整合有利于学生把握整个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知识的结构,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了,教师更多地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当今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在课堂教学中假设活动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两种较好的方法。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有感而发,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2.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活动情境是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它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一的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一种活动内容:即一场对是采用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朝议的模拟表演。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五、提高课堂效率

狠抓课堂效率,注重知识的落实,力争讲课内容少而精,线索简单而清晰。在课堂上,教师要优化内容,整合教材,重点放在突出学生在教学关系上的主体地位,关注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从只考虑自己如何教转变为考虑如何教学生学习,重点考虑学生通过学习有什么变化、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即从学生的学习现状及需求出发。

新的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划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由此形成了今天所谓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师就将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做为自己在备课时制定教学目标的模式。但课时教学目标不能是宽泛的、概括的甚至是模糊的,而应该是具体的,详细的。只有具体、详细的目标才可以对实际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引作用,每节课的教学都应该使学生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收益:

1.知识,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了哪些具体的历史知识;

2.技能、方法,即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会运用什么样的技能和方法来学习和探究历史;

3.能力,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能力的发展方面有哪些进步;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学生在思想、观念、认识等方面上有哪些提升。附带指出的是,所谓“方法”的目标,是指学生掌握和运用了哪些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方法。

总之,新课改理念下的历史有效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为达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潮流,坚持教育改革的方向,遵循教学规律,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探究更科学的历史教学方法,那么,在教学中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恒烈.历史学科的创造教育[J].试题研究,2001(26).

[2]马执斌.实施高中历史课程改革面临困难和对策[J].中学历史教学,2005(7).

[3]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云南省腾冲县民族完全中学

邮政编码:67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