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和谐生成的科学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促进学生和谐生成的科学教学策略

韩淑霞

韩淑霞

摘要:和谐生成的课堂强调自由感悟、自主生成与自我发展,课堂氛围以“自由”为核心,以“和谐教育”为实施途径。本文从科学教学出发,提出促进学生和谐生成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和谐生成;科学教学;尊重学生;弹性预设;主体互动;教师调控

作者简介:韩淑霞,任教于浙江省上虞外国语学校。

课堂教学并非是强行将学生思维纳入教师轨道,而是强调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达成课堂的和谐生成。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课堂生成的观点:“老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这种特征可概括为:①课堂的重难点及问题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预先设定,也不由教参决定,而是由师生双方互动生成。②思维流势不是一味地由教师流向学生,而是师生相互对撞,生生相互对撞,师生、生生间互相接纳。③淡化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而追求学生学习的质量,师生、生生互动的质量。本文从科学教学出发,提出促进学生和谐生成的教学策略:

一、尊重学生——和谐生成的前提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从自身原有知识经验出发、主体建构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知道此前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即所谓的“知识生长点”,只有充分尊重学生,才能顺利引发课堂教学中的“和谐生成”。

案例1:《地球仪和地图》

如果按教材编排,直接从“经线、纬线、比例尺”等知识点出发,势必导致时间的浪费,而且起点过低,学生提不起兴趣。因为学生在《社会》学习中,对经纬网、比例尺等相关知识已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这时应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设置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可以问“东西半球的划分为什么不以本初子午线为界而是以西经20°和东经160°为准呢?”这样学生则会对经线的认识有新的兴趣,对东西半球的划分也会有更深的了解……

二、弹性预设——和谐生成的关键

教学需要预设,但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更宽广的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

案例2:《物质的燃烧》

实验情景:在一块玻璃板上安置了一长一短两支蜡烛,蜡烛点燃后,又用透明玻璃罩将它们罩起来。提问:罩子里面的蜡烛哪支先熄灭?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短蜡烛先熄灭,但也有认为是长的先灭,实验的结果却是长蜡烛先熄灭。对此,认为“短蜡烛先灭”的学生都感到十分惊讶,这时组织学生对“为什么长的蜡烛先灭”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在讨论中,同学们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蜡烛燃烧过程中,罩子里面的二氧化碳究竟是上升还是下降的?于是,他们利用教材中所附的“气体密度表”作了进一步研究。在教师引导下,同学们得到了下述结论:

①在常规条件下,二氧化碳比氧气的密度大。

②气体的密度因温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蜡烛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其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要高许多。

由此,学生理解了“长蜡烛先熄灭”的道理。

在本案例预设中,针对一些学生有可能有较大争议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留出了足够多的弹性时间,让学生在辩论中形成表象,在比较中感悟本质,这是促进和谐生成的关键。

三、主体互动——和谐生成的源泉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和谐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是互动主体,均以平等生命体的形式出现,平等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与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推进课堂教学的发展。

1.生生互动,在合作探究中营造和谐

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换思想,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切磋来实现,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有效手段。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合作解决、小组讨论、意见交流、游戏、辩论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案例3:《耳与听觉》:

防止声音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此问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绝大多数同学也都有话可说,虽然较为零乱,但要学生观点充分表露,在此基础上教师点拨:“能不能将这些不同的措施进行深化、归类?”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了合作解决问题的愿望。经过合作小组精心策划、设计,最后互动生成结论:①控制噪声声源产生,如城市里禁鸣喇叭,摩托车安装清音器等。②阻断噪声的传播途经,如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把家里的门窗关闭等。③防止声波进入耳朵,如纺织厂工人用防噪声的耳罩等。教师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在生生互动和合作探究中促进和谐生成。

2.师生互动,在质疑问难中营造和谐

课堂教学中,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及时寻找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逐步发展。教学中应加强师生互动,互动中应允许学生出错、质疑、争论等,创造一种支持性的课堂环境,促进和谐课堂的生成。例如:在探讨响度、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师生可以共同策划一场区分响度强弱、音调高低的研讨会。允许同学带来竖笛、口琴、二胡等乐器,甚至用录音机将一盘磁带上的同一支歌以快慢不同的速度播放……虽然“研讨会”会开成“噪声制造会”,但当看到学生们激动的表情,闪亮的眼睛,就不会怀疑他们已收获了很多。

四、教师调控——和谐生成的保证

课堂的生成是趋向于开放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的。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成性资源将不断在课堂中出现,对教师的即时引导和课堂调控能力提出新的挑战,这对进一步探索课堂教学规律,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应怎样调控呢?

1.把握时机,及时捕捉学生亮点

从生成性资源的角度来理解,教学中学生的灵机一动、节外生枝、别出心裁等,都可能催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都会为课堂教学生成带来新的可能。因此,教师应及时捕捉和放大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稍纵即逝的亮点。

2.应变流程,随时调整教学环节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变动。”教师对于及时捕捉到的生成性资源,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和内容适时地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案例4:《电流的测量》第一节课时

按照正常流程:先介绍了电流的概念、自由电子的移动方向和电流的方向,再介绍了电流的符号表示,电流的单位及它们的符号表示等。接着用一个开关,一个电灯,两节干电池串联成一个最简单的电路来介绍电流表的使用,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电流表,所以希望他们在听完电流表使用注意点后,能对疑惑点提出问题,以便进一步讲解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以下变故:

S1(站起来指着这个串联电路):老师,这个电流表连在电灯的前面和后面,它的读数会一样吗?

S2(也很好奇):如果装两只灯,电流表在两只灯前面、后面、中间读数会一样吗?

S3:如果两只灯不是串联,而是并联,电流表的读数会一样吗?

……

此问引起更多同学的兴趣,这表明大多数同学也已经预习过后面的知识,他们想马上知道答案。而按原设定是没有准备后面的实验的,而且做了实验会影响到上课的进度,但为了使学生保持探究的欲望,当即改变原来的设计,当场做了串、并联电路电流特征的实验,从课后作业的情况来看,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教育的唯一规范是自由”(列夫•托尔斯泰语)。和谐生成的课堂强调自由感悟、自主生成与自我发展,课堂氛围以“自由”为核心,以“和谐教育”为实施途径。科学课堂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注意弹性预设、强调主体互动、加强教师调控,才能促使科学课堂和谐生成。

参考文献:

[1]林润生,李明新,肖俊宇.课堂生成的有效性”面面观[J].福建教育,2006(10).

[2]蒋仕先.让课堂在动态生成中演绎精彩[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外国语学校

邮政编码:312353

ScienceTeachingStrategiesforPromotingStudents’

HarmoniousGeneration

HANShuxia

Abstract:Theclassroomofharmoniousgenerationemphasizesfreeinspiration,freegenerationandfreedevelopment;classroomatmospheretakes“free”asthecoreandtakes“harmoniouseducation”asimplementingmethod.Thispaperraisessometeachingstrategiesforpromotingstudents’harmoniousgenerationstartingofffromscienceteaching.

Keywords:harmoniousgeneration;scienceteaching;respectingstudents;elasticpresupposition;subjectiveinteraction;teachers’con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