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数学学数学爱数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2

教数学学数学爱数学

朱德生

关键词:教数学;学数学;爱数学

作者简介:朱德生,任教于浙江省义乌市后宅中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中用非常明确的语言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也有几年了,对这一基本理念有更深的理解,笔者概括为“教数学、学数学、爱数学”。

一、教育本身首先应该是教师的教,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更加要做到会教数学

1.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分真情。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他们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他们安慰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与他们同甘共苦,使之明了教师的一片真诚和苦心,在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中找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渐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增强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

2.“成功”与“愉快”,让每一位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让“成功”走近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笔者坚持采用“宜浅不宜深,宜精不宜泛,宜慢不宜快”的原则,精讲多练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做到每节课的疑难点当堂解决。又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对学生分层要求。课堂上让优秀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以满足他们希望深入挖掘知识的心理需求,但必须确保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重点对潜能生进行辅导。练习分层设计,作业分层要求。潜能生只要求做基本题,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完成基本题的前提下完成一定的综合题,一小部分智力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去思考较难的题。

3.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惊讶感情——是寻找知识的强大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他们暂不理解甚至不可思议的新事物、新观点、新材料,展现得越多,学生的惊讶程度越鲜明,求知兴趣就越浓厚。

数学教学应当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情境,提出问题,构作猜想,形成智力思考场;提供有启发意义的材料,为学生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重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切磋交流。例如,笔者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首先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导入新课,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当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8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3厘米,面积也是18平方厘米时,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与底和高有关系呢?如果有的话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猜一猜。这样,教师成功创设了学生大胆猜想并急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

4.要善于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数学美是隐蔽的美,深邃的美,美在思想内容。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通过“抽象枯燥”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数学美是对数学对象融入情感的产物。数学美育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掌握数学内、培养数学创造能力及体会数学的价值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从学生学习中的反映,诸如“数学好玩”、“能使人动脑子”、“数学有无穷的奥秘”等来分析,他们已初步感受到数学美。但一般说来,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因此,需要教师利用教材的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应揭示问题的新颖或形态的优美,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问题时,应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巧妙、新奇,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在小结时,应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谐、统一、简洁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可以使他们感受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

二、要让学生会学数学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1.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七年级数学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通过让学生亲自作调查、做实验、作策划,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好这部分内容,将影响学生一生对数学的看法。书中有一道“在阳光照射下,哪些可以作为正方体的影子”这样的题,笔者给学生分组发了正方体,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到户外做实验,学生兴趣很浓。笔者要求学生利用土豆、红薯等材料做切出图形的实验,学生拿着胜利成果兴奋地向笔者展示,笔者也对全部成功的学生进行了奖励——一个作业本,让勇于实验、勇于探索的精神扎根心底。

又如教学“游戏的公平性”一课时,其中有一个“数30”的游戏,笔者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宣布游戏规则,让同桌做游戏,然后让成功者与成功者继续做游戏,笔者问成功者:你有绝对取胜的法宝吗?其中一个说“有”,于是笔者接着说:请同学们探讨绝对取胜的法宝,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开始紧张的探究,接着又是热烈的讨论,最后笔者请说“有”的那位同学到讲台上发言,这位同学的发言十分精彩,大家对这位善于开动脑筋、勇于探究的同学自觉地报以热烈的掌声。无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2.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如讲“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笔者是这样处理的:请同学们探索过n边形的一个顶点能作多少条对角线;接着问:受此图形的启发,你能计算n边形的内角和吗?谁还能给我们发明一种计算n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学生很兴奋地以“发明家”的角色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中去。

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就让学生对圆锥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3.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例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时,笔者是这样引入的:现有足够的2元和1元钱,要将1张10元的钱换成2元和1元的零钞,问有多少种换法?同学们一下子兴奋起来,通过讨论,提出了这样的方案:设换二元的x张,换1元的y张,列方程2x+y=10,解这个方程的非负整数解有6种换法。这样,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

当我们学了“数据的收集”后,让每个学习小组写一份调查报告,学生兴趣很浓。有的调查“班级同学每月零花钱的使用情况”,有的调查“每个家庭每月塑料袋的使用情况”,有的调查“每个同学的叠被情况”。然后专门用一课时在多媒体教室展示成果,学生热情很高,学生再也不认为数学是高深莫测的东西了。

数学是一种语言,以前,人们认为数学只是自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现在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是一种文化,在教学中要充分展示数学的文化价值,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向学生揭示数学,让学生明白数学,要学生感悟数学,要学生爱数学。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S].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郑毓信.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后宅中学

邮政编码: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