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四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1

小学古诗教学四法

殷洪信

殷洪信

(威远县界牌镇新华小学威远642450)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孕育而出的一种语言凝练、感情丰富的文学体裁。学习古诗能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了解古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对古诗的教学,笔者认为具体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介绍背景,帮助理解

古诗能反映社会生活同时又来源于社会生活,是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创作,许多古诗的创作与作者的身份及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清楚地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对于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后两句时,向学生简介李白与孟浩然二人平时把酒言欢,赏月观花而举杯吟诗的情景,了解李白生性豪放,广交朋友的性格,学生就更能体会“唯见长江天际流”时诗人久久伫立江边不肯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诵读为主,感悟诗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于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就其对古诗的理解而言诵读则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小学生知识面较窄,学习古诗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课前学生不通过反复诵读,稍加体会,全凭教师的讲解是很难理解诗的内容,更谈不上体会诗的意境。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时首先要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节奏、声调,诵出诗的韵味,以读感人,以情动人,很快地把学生引入古诗情景当中。如《游子吟》一诗,首先要求学生将它读通,在读熟的基础之上,采用“胖读”法【1】即: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画面。通过反复诵读前两句,发挥想象,体会临行前母亲挑灯熬夜,为儿子赶做衣服,紧织密缝,唯恐不结实的情景。理解了诗句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母亲除了“恐”迟迟归和不结实外还“恐”什么?学生探究再朗读,以读加想象的方式,结合老师的讲解很自然地从内容过度到思想从而领悟诗的意境。

其次,还可以采用,设疑导读的形式感悟诗境。在教学《题西林壁》时,设疑:①“庐山有那些面目”?读后解疑;②庐山的真面目指什么?读后思考;③为什么诗人会“不识庐山真面目”读后讨论?经过反复的诵读,学生终于领悟到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原因,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联系实际生活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含义进而感受这首古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此外,应注意对学生诵读古诗的拓展延伸。①横向拓展诵读:了解同类型古诗在表达意境上和风格上的异同。如:学《枫桥夜泊》后,拓展诵读《宿建德江》;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拓展诵读《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②纵向拓展诵读,了解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包括诗词歌赋,还可以了解诗人的一些有趣的典故,更全面地认识诗人,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和鉴赏古诗的能力。如学杜牧《清明》后,拓展诵读《江南春》《泊秦淮》;学《寻隐者》后,拓展贾岛“推敲”的典故,并诵读这首诗,进一步了解古诗语言的精炼。

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古诗

“自主、合作、探究”这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而要具体落实到古诗的教学中就应当在,熟读古诗之后,先自主结合背景,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将理解的部分词语连词成句。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学生通过的初步了解,交流、合作、掌握同一诗句的不同理解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再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寻求正确的解释,保证对古诗释义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如: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西辞”的理解,其真义为:由西向东到扬州去,离别时孟浩然自然面向西与李白辞别,所以称“西辞”。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学生争议颇多,教师在设问之后,让学生通过探究合作捕捉古诗信息,并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探究能力,并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释,能让学生认识古诗语言文字的精炼、准确,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不盲目乱解古诗意的严谨态度。

四、挖掘古诗巩固升华

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领会诗意,入情入境。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挖掘古诗教学资源、分析古诗,深入体会。如《泊船瓜洲》一诗教师这样挖掘教材: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离家近应该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更该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乡切不能还

——问明月何时还【2】

通过挖掘古诗,深深体会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却只能将这种思念寄托给明月,把这种真挚而矛盾的思乡情充分地流露出来,使学生的感受、体会更加深刻。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教学目标作了更明确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3】如学习《游子吟》后,教师可指导学生:你想对诗中哪一情景进行描写?读了这首诗你有何感想?请写一写;学《游山西村》后,想一想,②当有人遇到困难,丧失信心时你可以用一句什么诗来鼓励他树立信心,增强勇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这样来挖掘古诗,分析古诗既巩固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更升古华了诗的主题。同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习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审美情趣,也非常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