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喘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喘息

杨静

杨静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三中学264308

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课内不放过一分钟、一刹那,一直要学生积极进行脑力劳动——在教育人这样细致的工作中,还有什么能比这么干更为愚蠢的呢?教师对工作抱着这样的目的,简直就是要榨干儿童全部的精力。”“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也认为,人很容易成为思维和习惯的囚徒。由此可知,思维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设计的外显要求,更是学生学习规律、思维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还是一个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能力与教学智慧的真实反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有心尝试,我对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喘息形成了自己的认识。

一、进入思维要“零干扰”

氛围对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思维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是零干扰的“话语”体系。教师的语言要适合思维,亲切、舒缓、随性、灵动,尽量使用口语和学生沟通。提醒学生思考时,语速应适当放缓、放慢,个别字句甚至要有所起伏和偏重,这样才能营造宽松、活跃的思维氛围。任何过于抒情、煽情的语言,都会离思维愈来愈远。

其次是零干扰的语言密度。对学生的要求要一次性提出。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老师有这样的习惯: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一会儿补充要求,一会儿又温馨提示,学生往往刚进入角色理出点头绪,又被老师的言语唤回,弄得烦不胜烦。与学生沟通、交流时,积极的回应更有正能量。

最后是零干扰的安静环境。人常言:“静生慧,慧生智。”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安静的环境,让学生的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得到补充和营养。安静的环境里,思维的触觉会更灵活,更易获得一种豁然开朗或者如释重负的体验,思维更高效。

二、展开思维要“静待花开”

思维,就是做选择,做选择是需要时间去“想一想”的。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保证预设的精准、学习任务的达成,提出问题时不留给学生“想一想”的时间,而是直接让学生站起来回答。有的学生往往连问题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而有的学生虽然听清楚了问题却还没来得及展开思考,当他一坐下却又马上想起答案来。教师一味地催促、一味地抢,会让没有回答出问题的学生充满沮丧,思维就会具其“形”而无其“质”,沦为一种“秀”。

郭思乐教授在介绍生本教育时,曾一再告诫教师“不要时时抱鸡称一称”。思维训练时,也一定要切记这点,耐下心,把节奏放慢,让思维沉潜下去,坚决不要伪讨论、伪思考。首先,要大胆地“放”,给学生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从容地通过实践去内化、升华所学的知识,发展思维。其次,要适时的“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思维节奏的度要把握好,收在疲软前一刹那。最后,关注旁逸的“斜”。要重视课堂的生成,允许学生旁逸斜出的思维创新。正是这些偶然擦出的火花,引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思有所获、获有所乐。

三、生发思维要“有心无痕”

观诸现行的课堂,造成思维能力发展低下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迈小步”或“跨大步”。“迈小步”,是指教师为避免课堂上出现意外的枝节,将问题设计得比较细小,学生往往只需回答“对”或“错”就可以了,造成学生不得不跟着教师的问题跑,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跨大步”,是指教师的问题设计忽略了对知识发生过程的思考,直指知识结果的呈现。这种完全割裂了背景意义、思考过程的结果,往往很难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好比硬生生塞给人一个陌生的东西,往往更损伤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的训炼必须依托含有一定思维量的问题来引领,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要注意思维含量与思维梯度——既不囿于教师预设的框框,又有自主发挥的空间。关键是摸清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心理状况,把学习内容按思维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层渐进,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如巧妙地设置思维“脚手架”、深入挖掘知识的生长点、灵活发散习题的变式等,增加学生思考的动机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在思维的逐步训练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四、升华思维要“思方行圆”

思维训练的路径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外促式,另一种是内生式,由外促引发内生,由内生推动外促。教师不仅仅要使思维外显化,更要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去升华学生的思维,化外促式思维为内生式思维。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忽视了思想方法等高品质思维习惯的培养,如教师仅教学生“这样解”,却不教学生“怎样解”。

要升华学生的思维,就要做有心人,通过充分酝酿,一些毫不起眼的教学素材也可以成为思维能力提升的有效载体。比如纠错本的使用。现代教学思想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纠错本并不仅仅用于“自我否定”,还可以借用它进行“万流归宗式”的反思。一段时间后,可以组织“专题”展示——引导学生将整理的习题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串联、变式,然后从中选择、放弃、归类,确定专题,提炼出解题策略和思想方法。周而复始地借这样的小专题反思训练来提升、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慢慢地学生就走出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小视野,进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思维境界。

“你们在我这里不是学习哲学,而是从事哲思;不是复述思想,而是思考。自己思考,自己研究,自立于世。”(康德语)不要小瞧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它有可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叔本华说,思考比读书重要。我们要像风中煽火一般,维持思维的火焰不熄,让学习成为有后劲的、可持续的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