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更新改造规划设计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高校更新改造规划设计探讨

张勇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0092

摘要:高校经历了90年代的扩招和合并,其建设从原来的粗放型快速度建设转向内涵型集约化发展,从单一新建为主过渡到新建、改扩建并重的“多元发展”。本文结合项目就高校的更新改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老校区;更新改造;综合提升

一、高校老校区面临的现实困境

现有高校老校区大多建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校园建设周期较长、见缝插针改扩建、功能分区不明确;建设缺乏规划指引、无序扩张、肌理混乱、空间结构模糊;建筑年代久远、年久失修、较少考虑地形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总体而言,当前高校老校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规划层面

(1)城校关系:开放性不够、城市界面生硬、缺少互动与共享。

(2)土地利用:楼层普遍较低、容积率低、建筑面积不满足高等院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要求。

(3)功能分区:建筑无序建设、分区不明确、缺乏统一规划。

(4)交通组织:无法满足机动车带来的现实需求、停车问题突出;人车混行、存在安全隐患。

(5)开放空间:外部空间相对单调、层级较少、缺乏室外公共交往场所。

2.建筑层面

(1)建筑质量:建筑结构存在安全隐患、建筑功能适应性差。

(2)建筑风貌:新旧建筑不协调、色调不统一、校区风貌混杂。

(3)建筑立面:立面年久失修、空调外机无序外挂、局部改造搭建影响外观。

3.景观层面

(1)绿化与人文景观:植物基底较好、但缺乏整体规划、重视绿化栽植而忽视人文景观。

(2)景观空间:空间形态单一、景观层次较少。

(3)景观生态性:硬质面层过大过多、与自然结合不佳、景观生态性较差。

(4)标识系统与VI设计:没有统一的校园标识系统与VI设计、校内指向系统不完善。

二、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改造实例分析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7000余人。为促进地方教育产业发展,满足学院远期8000人办学规模的要求,为此进行校园的整体规划更新改造设计。

1.现状调研分析

规划总用地面积约390亩,共分三个区域,其中校本部(A区)为现有功能区域,260亩左右。新征地97亩左右(B区)。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置换地33亩(C区)。现有建筑面积127000㎡,室外运动场31200㎡。校本部地势较为平坦,其北侧和东侧均与城市道路存在较大高差。新征地高差达68米以上,坡度极大,在规划设计上具有一定挑战。

校本部分为体育运动区、教学实训区、学生生活区、行政办公区和图书馆五大功能板块,校前区整体形象欠佳、运动区分散、体育用地不足。功能分区不合理,需要进一步优化组合。

校区现有道路均可到达各主要建筑、未采取人车分流措施、缺乏人行步行空间,同时停车位严重不足、造成车辆沿道路停放、存在较多尽端路、交通流线混乱。

建筑楼层普遍较低,老建筑立面年久失修、空调外机无序外挂,历史建筑修缮不合理。新旧建筑色调混杂、风貌不协调、未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校区内部保留名木古树众多、植被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但缺少整体规划,景观层次不足,缺乏人文内涵。保留古树既成为更新改造的制约因素,也为创造出空间层次丰富,环境优美的校园空间提供了契机。

2.更新改造策略

图1:工程鸟瞰图

(1)整体规划

1)城校关系

保持并强化校园各地块的区域联系功能和与城市的关系,在满足学校教学功能需求的同时,创造一个开放、整体的新型校园。完善和整合校前区建筑群体及景观空间,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将综合体育馆和运动场紧邻城市道路布置,方便对城市开放共享;将实训交流区和创业孵化区布置在B、C地块,相对独立、便于校园资源社会共享,体现了高职院校积极服务地方的特点。

2)土地利用

现有在校学生7000余人,根据远期8000人的办学规模,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建设规划面积指标》测算十二项校舍建筑面积指标,总计需新增13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首先对校园现存建筑进行调研分析,包括建设年代、面积、层数、高度、房屋质量、使用功能、使用状况、立面风格色调以及是否为历史保护建筑,从而确定拟拆除或保留建筑名录,再根据总体建设量进行合理规划,采用提高容积率、功能集约化、提高宿舍建筑层数、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等设计策略提高土地利用率。

3)功能分区和规划结构

学院以现状市政道路分隔,形成三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校区。据此提出“一校三区、两轴一带、多元互融、功能互补”的规划结构体系:一条绿色生态带将三个校区进行串联,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主校区(A区)中部按传统院落的空间组织方式,形成南北贯通的空间轴,东西横贯的人文轴与之形成正交,两轴交汇处为校园的人文核心。人文核心的南北两侧以传统空间轴与多元交流带形成焦点,分别成为礼仪核心和交流核心。结合校区的功能布局,形成B区的实训核心、C区的科创核心。以各个核心为原点向所在区域周边形成辐射,构成不同的功能组团,各个功能组团之间以功能形成互补和联动,并以之为基础形成多元交流空间,形成整体的校园空间。

图2:改造策略

4)交通组织

规划保留了校园内原有的古树名木和部分建筑,梳理现状道路并延伸路网形成环形车行主道,方便连接各主要功能区,环内主要布置步行系统,满足现代教学和师生生活对交通的要求。车行与步行、动态与静态、地上与地下停车结合,构建人车分流、层次分明、流线清晰、高效有序的交通体系。

校园人行道路体系根据功能和空间分为两个层级:步行主道为校园内部各区域之间的主要步行连接通道,满足各大功能板块之间的基本步行交通需要,是校园步行体系的基本框架。步行连廊分布于综合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结合地形高差部分架空,以求最大程度提高通行效率,同时在校区之间跨越城市道路设置人行天桥和步行隧道,方便校区之间的联系。

规划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增设地下停车库,地面结合景观布置生态停车场,满足大量停车的需求。同时在学生宿舍、教学楼、教师单身宿舍及体育馆设置多处非机动车停车区。

(2)建筑设计

1)建筑形态与风格

建筑设计主要难点在于如何保证新建建筑与保留建筑的有机联系,本项目考虑基地特点及原有校园改造等因素,更加强调建筑的文化性、地域性和空间丰富性。以川南建筑特色为主要风格控制新建建筑,并将原有建筑立面进行更新改造,形成富有地域特点的整体校园风格。

建筑主要采用简洁实用、质朴大方的现代风格,体现川南建筑“青瓦出檐长,穿斗粉白墙,悬崖伸吊脚,外挂跑马廊”的特点。建筑屋顶平坡结合,统一中有变化。多布置外廊,利于自然通风化解湿热气候,大量灰空间的设置方便师生雨天也可以自由穿行于建筑之间。

2)建筑空间组合

缝合新旧建筑的空间关系,以“合院”为基本空间模式,无论教学实验用房还是学生宿舍,均通过不同形式的合院来组织空间,塑造安静的学习生活环境。遵循多元空间的原则,建筑间的庭院、平台、连廊、敞廊为师生提供了多层次交往空间,注重室内外的联系和渗透,提供多层次、多功能、灵活趣味、尺度适宜的交往空间,创造安全舒适人性化的校园公共活动空间。遵循文化传承的原则,尊重校园历史风貌生态环境,塑造充满历史回忆、景观优美的绿色校园。另一个特点是集约化集中布局,设计充分利用地形,合理利用高差,综合运用台、坡、退、让、爬、错、吊、架等山地建筑常用设计手法,使建筑场地立体化设计,形成丰富的建筑群体空间。

教学楼、实验楼采用单元式模块组合,强调建筑整体性、通用性和开放性;图书馆、体育馆等标志建筑被赋予相对独特的外观,为校园风貌带来了丰富的变化。

3)建筑色彩和细节

总体建筑风格简约、现代而富有诗意,体现了高校建筑舒展大气的文化气质。色调以浅色为主,简洁明快,同时结合阶梯教室、报告厅等大体量的穿插,局部辅以自然木色搭配;外墙采用米灰色仿石面砖为主,局部搭配砖红色面砖和木色格栅,通过对传统建筑元素予以提炼和转化,创造出独具特色、富于现代感和人文气息的建筑群体。

(3)景观设计

设计坚持生态绿色理念和海绵校园的设计概念,结合校园现状,梳理绿化景观体系,提升环境品质,传承校园文化与塑造书香氛围。将规划区内山体、植被等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人文环境有机结合成为整体,将山体、绿地系统、景观系统、雕塑小品等景观元素协调组织,创造由绿脉和文脉交织而成的生态景观系统格局。

本项目中景观设计的难点是如何合理利用地块内的山体地形,变不利为有利,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校园的竖向高差采用四种处理方式:通过挡土墙围合形成各层平面区域用于建设用地和布置运动设施;高差过大,采用山上山下车行道路各自成环的方式;区域链接通过人行架空步道和天桥;大部分高差通过坡度林带处理。

结束语:

高校更新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坚持整体性、连续性、前瞻性原则,规划应从大局着眼、建筑空间入手、建造管理运营并重、多管齐下、综合提升,应将规划、建筑、市政、景观、室内一体化设计,整体提升校园品质。适应长远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峻曦.高校建筑改造更新实践探讨.建筑设计管理.2011/03

[2]莫晓;赵璧.高校老旧建筑改造原则和方法探讨.山西建筑.2014/08

[3]高冀生.老校园改造规划中的矛盾—兼论改造规划的原则.建筑学报.199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