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农村初中文言文的一些教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改变农村初中文言文的一些教法

牙宇飞

广西河池市凤山县砦牙中学牙宇飞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各类考试中必考的内容。文言文无论在语音、语法还是在词汇方面,与现代汉语都有很大的差异。那晦涩难懂的内涵、拗口难读的字音,让许多中学生望而生畏。初中生学文言文难,而农村初中生学文言文更难!文言文教学难一直困扰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一个大难题。本人常年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对农村文言文教学颇有研究,本人认为要解决农村文言文教学难的问题,应该变农村初中文言文的一些教学方法,以提高农村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一、化枯燥为情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常常是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作“教授”式的传道解惑,而学生在台下听得恹恹欲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村中学生基础差,文言文又深奥难懂,激不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文言文教法过于单调枯燥无味,学生对“读——译——背”的教学模式产生厌倦。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校本资源,灵活运用教材、结合学生特点,创设情境,丰富课堂内容,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具体做法如下:

1.精心设计、趣味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在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趣味盎然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创意设境,课堂导入时合理运用多种手段来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唤醒激发学生,让学生一开始就有兴奋的情绪,对教材产生了阅读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如:教学《桃花源记》时,先播放了歌星演唱的《梦回桃花坪》视频中所展现的桃花纷飞的美丽景象,又有女歌星甜美的歌声,让学生如痴如醉;教学《愚公移山》时,我先演唱歌曲《愚公移山》,后导入新课;教《阳楼记》时可用风景名胜中“四大名楼”导入,趣味导入,还可以用讲故事、猜谜语等手段。这些精心设计的趣味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运用现代科技,丰富课堂内容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强调以知识为中心,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一味强调接受,照本宣科,内容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随着农村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录音、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现代教育手段已广泛地进入农村初中课堂,为乏味、单一的农村文言文课堂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课文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与语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等。如教学《醉翁亭记》时,用多媒体展示了醉翁亭外观以及周围的山光景色,依据课文的句子展现了醉翁亭的早、晚和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再如我教学《秋水》时,播放《秋水》动画朗读等,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部分学生很快就能诵读课文。可见农村文言文教学如果还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方式进行,就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就不可能有兴趣的阅读课文。在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合理运用电教媒体,丰富课堂内容,有效激发阅读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3.创设情境、添加课堂情趣

文言文教学,由于语言的障碍和时代隔阂,对农村初中生来说,很难深刻领会课文的大意,往往出现“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课堂枯燥无味,出现一片死水微澜现象。作为教师应认真备课,创意设计,增加情境,添加课堂情趣。创设情境,可根据课文的内容,灵活运用有效手段,想方设法再现原文的内容。农村孩子喜欢看戏,一有戏剧他们就欢呼雀跃,学习兴趣就上来了,特别是演戏,学生兴趣甚浓,教师上课时可根据课文的内容编成简单的剧本,让学生上台表演。

如我教学《过故人庄》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把酒话桑麻”,让学生发挥想象,诗人与朋友喝酒对话的情景怎样?对话的内容又是什么?诗人与友人告别时说了什么话?让学生小组或同桌讨论,然后选了几组代表上台演示,同学们积极讨论,纷纷举手要上台表演。其中有两组学生上台表演逼真、生动有趣,博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课堂氛围活跃,富有情趣。当堂就有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诵这首诗,教学成效显然。

又如在教《愚公移山》时,让学生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后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对话:让一男生扮演愚公召开家庭会,让一女生扮演愚公之妻从“献疑”的角度来说,又让另一男生扮演智叟的“笑而止之”。在表演前教师强调注意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说话的语气不同:愚公之妻“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而智叟“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轻视神气,“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是讥笑愚公无能。通过学生上台精彩的对话,既激活了课堂,又解决本文的学习难点。

二、化被动为主动

当前农村文言文教学存在常用一种模式:介绍作者——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与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三个弊病:一是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二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三是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那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呢?我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改变教法:

1.由师串讲变为学生讲。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于“讲”字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或记,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农村教师表现最为突出。一般采用“串讲法”,即教师逐字逐词仔细解释之后再疏通句子,句子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又再概括中心主题,最后讲解写作技巧。这种教法,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学生记得头昏脑胀,忙得不可开交,教学效果甚微。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教学的教师“串讲法”,变为学生主讲的教学法。就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讲,教师只扮演主导的角色,在学生主讲时教师应适当指导、点拨、纠正等。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课堂上重在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各种方法,而不是只教给知识。如在翻译课文时交给学生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告诉学生懂得能直译尽量直译,直译不通就要意译,在分析课文时先让学生分析,让学生明白分析课文要突出重点,不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这样学生才真正学有所获,在评价时可让学生先讨论评价,教师不过起到点拨、纠正的作用。在课堂总结时,也要把“表演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总结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学会的方法,得到了哪些教育启发等,先让学生们互相补充,总结不到的地方,教师随机补充,以致完整。总之,把文言文课堂的“主讲权”交给学生,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有效。

2.由单一读变为多样读。

目前,农村远程教育技术虽然普及到乡村中学,但仍有一部分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些教师重理解轻朗读,为了赶课时,教师只范读一下,然后学生读一下,就马虎了事。没有注重学生文言文朗读训练,学生在学习中显得很被动。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认为农村中学生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多读,而且要多样读。多样读主要有8种读法:

①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

让学生勾画出难字、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节奏。

②学生自读。

还有不懂的可借助工具书,或向同桌请教,扫清字音障碍。

③抽个别学生读。

让其他学生认真听后,并作出评价或纠正读音、节奏等。

④学生比赛读。

将课堂打造成赛场,可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⑤全班齐读。

让优生带动差生,共同进步。

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让学生自己锻炼朗读,获得语感,容易领会课文大意。

⑦学生对话朗读。

让学生演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⑧反复诵读。

苏轼说过:“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言文的感情,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多样读可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地学习文言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由教师设疑变为学生质疑

现在的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大多数问题都是教师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课堂中学生只有忙于思考回答教师的设疑,很少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质疑,这样学生“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在学习文言文上显得十分被动。所以,我们应多鼓励学生质疑。

对于同一篇文言文,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所谓“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教学中,我们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要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对于别人的观点,也可进行辨析(或辩论),然后得出新的结论。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主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应从精神上多加肯定。

如我在教学《愚公移山》中,除了我设计的问题外,还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大部分学生除了肯定愚公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外,还纷纷提出自己的质疑。有些学生质疑:愚公并没有真正“移”走“山”,“愚公移山”的提法不严密,应改为“二神移山”更符合故事的本意;有些学生质疑:愚公移山的做法并非明智;有些学生还肯定智叟的话并非没有道理,还说“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现在我们不是有异地安置工程吗?山外世界更精彩,为何不去选择“山”外更开阔、更自由、更适宜居家的新天地?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用一个课时来进行辩论会,把全班分为两大组,把支持愚公的观点分作一个组,作为正方,反方就是支持智叟的观点的一组,先组内讨论准备辩论内容,然后进行正反双方辩驳,教师充当评判员,这样学生们就你一言我一语,唇枪舌战,你来我往,激烈程度不亚于法庭上的辩论。鼓励学生质疑,不但激活了学生求真求异的思想之花,而且还呵护了学生“乐于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和尊严。这样课堂氛围活跃,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被充分激发了,学生学得更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效果更佳。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农村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校本资源,精心设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大胆创新,灵活运用教法,化被动为主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