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1

探讨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疗效

刘文豪

(江苏省沭阳协和康复医院)

摘要:目的分析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50例脑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康复科常规康复方法和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上下肢痉挛评分及运动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运动功能评分及上下肢痉挛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及上下肢痉挛评分改善情况比对照组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过程中,使用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上下肢痉挛情况,并且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针灸;中药湿热敷;脑中风后肢体痉挛

本文分析脑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使用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50例脑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患者均通过头颅CT和MRI诊断,满足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均为脑中风后肢体痉挛。排除关节挛缩、心肌梗死、肝肾合并症及智能障碍等患者。对照组中有15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为40-80岁,平均年龄为(56.1±4.2)岁;患者通过头颅CT和MRI确诊为脑梗死13例,脑出血12例。观察组中有14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为41-80岁,平均年龄为(56.6±4.0)岁;患者通过头颅CT和MRI确诊为脑梗死14例,脑出血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能够对比。

1.2方法

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康复科常规康复治疗及温针灸治疗,具体的操作过程为:现进行推拿、康复科常规处理等相关康复治疗,之后对患者进行温针灸治疗,取患者的上肢手三里、曲池及内关穴位,之后取患者下肢太冲、血海及环跳穴位,使用30号1.5-2.5寸不锈钢毫针刺0.5-1.5寸,得气之后利用平补平泻方法捻转两分钟,之后在针尾固定点燃艾柱,每个穴位灸三壮。艾灸温度要以患者耐受程度制定,每天一次,十次一个疗程,对患者治疗三个疗程【1】。

在对观察组治疗的过程中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具体操作过程为:使透骨草30g、伸筋草30g、穿山龙30g、路路通30g,桑枝20g、川乌20g、草乌20g、杜枝15g、艾叶15g、红花15g放到布袋中,之后扎紧袋口,到药锅中放入,之后放入两条毛巾,通过温和煮半个小时,在温度降到55℃之后使毛巾拧到半干的状态,将其敷到患肢上,外面使用橡胶单包裹,持续半个小时,在此过程中更换三次毛巾,两个小时内不能够使用清水清洗患肢,避免对药效造成影响。每天早晚一次,十天为一个疗程,对患者治疗三个疗程【2】。

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上下肢痉挛评分及运动功能评分。使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利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定患者肢体功能,对患者上肢肘关节、下肢膝关节进行观察。

1.3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均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利用表示计量资料,通过t进行检验,使用%表示计数资料,通过x2进行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运动功能评分及上下肢痉挛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及上下肢痉挛评分改善情况比对照组优(p<0.05),详见表1和表2: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评分/分

3讨论

在中药湿热敷的过程中,要对患者讲解湿热敷的作用、机理等,从而使患者能够对中药湿热敷操作方法、注意事项进行掌握,以此配合操作。并且在湿热敷过程中在患者感觉过热或者热敷的地方具有针刺感,就要立刻将热敷毛巾取下,避免烫伤。另外,在患者水肿及疼痛消退之间不能够进行负重训练。

综上所述,在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过程中,使用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上下肢痉挛情况,并且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童晓南.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临床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7):111-112.

[2]许晓斌.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