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材的语言知识项目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2

高中英语教材的语言知识项目教学设计

张庆

张庆

摘要:我们四川省的高中去年已全部进入新课改,这也是笔者第一次接触这套高中英语新教材,压力格外大,不知如何是好,不知道该如何把握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在本文中,笔者就高中《英语》新教材的语言知识项目的教学设计略谈一点拙见。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材;语言知识;教师;学生

一、教材特点,语言材料真实,话题广泛,题材和体裁丰富

首先,笔者认为这套教材编排得很好。它所选取的语言材料真实,贴近学生生活,语言朴实自然、有时代感,所用语言反映了当前的生活实际和语言发展趋势。教材涉及的话题广泛,题材和体裁丰富,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材设计环环相扣,语法、语音各成体系,但都精心统一在题材下。词汇、语法、语音、听说读写各项技能、功能、习惯用语、文化,甚至练习题的设计均与题材密切相关,有机结合,便于学生完成模块运用任务。而且教材设计的坡度较缓,面向全体学生。它的设计,优化了学习方式,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经过这段时间的教学,笔者感到:真正用好这套教材,对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英语的确有极大的帮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套教材的编写是有梯度的。但由于笔者是初次使用这套教材,对很多理念以及对教材的某些安排理解、把握还不是很到位。今年我们省进入高中新课改,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这套高中英语新教材,压力格外大:不知道该如何把握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教学。笔者是在一种比较迷茫的状态下进入了新课改的高中英语教学。虽然今年的暑假里我们接受了多次新课改培训,感觉是课改理念很好,但是觉得听的理论很多,不知道怎样去实际操作。当时都没见到课本,更不知道该怎样在教学中去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到底该怎么教?我也说不清楚。课本来了之后,我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备课之中。我生怕自己把握不好教材,所以开始时就本着一种边学边教的思想─看成都七中的老教师怎么做,他们教了多年高中,有丰富的经验,所以跟着他们走应该踏实一些吧。就这样,他们怎么教,我也怎么教。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很不好,我自己也感觉这样教很不舒服。主要是我们的学生和成都七中的学生的英语基础简直就是天壤之别。静心反思,笔者发现了主要问题:我们的学生们消化不了,又怎么谈得上培养能力呢?所以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词汇、语法和知识点这些语言知识在英语教学中到底该怎样处理才适合我们的学生,因材施教至关重要。

二、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

开始时笔者是这样处理词汇的:利用晨读先把本模块的生词全学了,然后讲单词的用法,再进入Introduction开始学习课本。学生都认识单词了,再做那些Introduction和ReadingandVocabulary里面的词汇习题就比较能得心应手了,可这不是“为了学单词而学单词吗?”再者,单词都学了,课文理解就没有难度了,那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呢?因为学生做阅读最大的障碍是生词,平时讲课文不训练这种能力,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呢?学生不能一遇到生词就手足无措,要想办法在语境中去猜测词义。对于教材里的生词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去字典里查生词并了解其基本用法,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学生靠自己的劳动学到的东西印象会更深刻,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语法方面,外研社教材的第一册书,属于高初中衔接的一本教材,内容比较浅显。主要是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回顾,让学生逐渐适应高中学习。所以书上的语法比较简单。我有时嫌太简单了,每次讲语法时都会按照高考的要求补充大量的内容,力求讲全讲细。事实上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达不到这一点,掌握不了很繁琐的语法知识,还给他们造成一种印象---语法太难了,英语太难了,这对于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很沉重的打击,更不利于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不利于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我的观点是内容不在于多,关键是要精,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学习,把教材所要求掌握的每一项语法内容都要力争讲解和操练到位。

语言点也是如此。以前我也特别重视处理语言点,每个模块都讲很多单词的用法。出现一个重要单词,就把它所有的用法都讲了,搞单词开花;出现一个语言点,就把与之相关的内容都列出来。学生们记了大量的笔记,觉得负担很重,而这些知识真正用得着的又极少,就算当时记住了过上几天就忘了。而且让学生觉得学英语就是记笔记,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支离破碎的语言点上,不会欣赏、运用好的句子,也形不成语篇的概念。可我现在觉得学生是不能娇惯的,不能让学生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归纳和总结,然后再给予一定的帮助和辅导或许效果会更好些。

也许是由于对这套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教学笔者是个新手,而且自己的头脑里没有那些那么多程式化的做法,看到学生学习效果不好,自己教得也不顺手,笔者就想改改教法,觉得自己主要还是为学生着想的,笔者的指导思想是:怎么教才能让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并且学好英语?笔者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对英语学习也有一定的了解。英语是语言学科,教学设计应该符合人们学习语言的规律,也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本着这样的想法,笔者试探着逐步改变着教法。

三、加强词汇教学

多数教师喜欢先集中识词,笔者想主要是为了省劲,也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确,学生理解本模块的课文是没有困难了,可是他们在阅读其他篇目时遇到生词还是束手无策,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他们的猜词能力,而且,学了单词后再做课本上那些词汇习题没有多大意义。

到底该如何解决生词才有利于学生学习呢?后来笔者想到了语文教学,想到了我们自己的汉语阅读。在读汉语文章时,我们遇到生字是怎么处理的?大部分人是根据这个字的构造去猜它的音,根据上下文去领会它的意,慢慢熟悉了,这个字就记住了。语言学科是相通的,英语单词可否这样处理呢?试试看吧。于是后来笔者就不再提前学单词了,生词就是生词,在第一课时之前一个词也不学。Introduction中的有些活动就是学单词的,在课文中遇到生词,让学生试着读,锻炼他们的认读能力;不解释词义,通过做文章后的单词习题,锻炼他们的根据前后句、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也就是在句子文章等语境中学习单词。笔者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课文后的相关练习,不管是词语练习还是课文理解方面的练习,编书的人设计、安排得非常巧妙,非常符合我们学习英语新知识的认知过程。

按照顺序做完这些活动后,学生们感觉很好,既认识了生词,理解了词义,又增强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能力。我这才体验到教材培训时专家们所讲的“新教材突出词汇的学习,体现词汇学习的过程”、“高中要强调通过阅读扩大词汇接触面,要在特定的情境中使用所学的词汇。要把对词汇的理解和相关信息联系起来。”这些话的含义。的确,把生词分散在每个模块的不同部分学习,将生词记忆和运用的难度降低了,学生们比较容易接受。生词学习过程的安排,由识别、理解、运用等组成,符合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

四、对语法的处理问题

刚才谈到的有的教师对于语法详细和系统地讲解,甚至是节外生枝地展开和提高,导致学生掌握不了,这一点我是有切身体会的。作为高一的学生,对于大量的新的语法知识都记不清楚,更何况他们每天还有那么多课程要掌握呢?有个学生和笔者说:老师经常让我们做题,经常是一错一大片,错得我都没有信心学英语了。我向我的学生了解情况,普遍反映不太适应,觉得高中英语太难了。有个学生给我写道:老师,你把那么多的一大锅饭端给我们,我们吃不了。

这些情况让笔者认识到:教学一定要考虑学情,以学生为本——要考虑学生年龄段和认知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按照学生掌握的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学习效果重在落实知识,而不在于讲得越多越全就越好。讲得太多,会给学生增加许多不必要的负担,他们吸收不了,消化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还会使学生该掌握的也掌握不起来,对英语产生畏惧心理,逐渐失去信心。这套教材对语法内容的安排是“不简单罗列或讲解语法结构和规则,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对比、总结等方法发现语法规则,培养语法意识,并给学生提供运用语法的机会。”笔者发现语法中的例句都来自于课文或听力材料,学生很熟悉,让他们一步步地去发现、归纳并加以运用是完全可以做好的。而且这样做,就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放到了一个特定的,有理由,有意义的情境中,有利于培养语法意识,而不是仅仅记住语法规则。

所以,笔者在处理语法的时候,就努力做到按照课本的安排,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活动,自己去发现、归纳,把书上出现的语法内容弄明白即可,不去扩展很多,然后配上Workbook上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即学即练。这样一来,学生感觉好多了,负担没那么重了,再做题的时候,学的知识也都都能用上了,更信任老师了,教学效果自然是比以前好。所以从我的切身感受来说,学英语要循序渐进,这套教材也是这样来设计内容的,不要把知识在刚一出现的时候就全倒给学生,讲得再多,学生平时用不着,自然很快就忘掉,等于白讲。还不如把时间用在落实知识上,让学生学一点会一点,夯实基础,到适当的时候再把知识综合起来,效果会更好。教材的编写是有梯度的,那么我们处理内容也要讲究梯度。新教材的Workbook部分包括有利于巩固或进一步提高知识与技能的练习和活动,应予以充分利用,效果不错。

所以经过教学实践后,再来看《英语》(新标准)培训时所听到的一些理论,笔者就有一种共鸣的感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有意识地去贯彻这些理念或遵循这些建议,是在教学实践中经过摸索、探索后发现这样做的确对学生有好处,学生这样学习效果好。这让笔者认识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没有错,同时也坚定了坚持这样教下去的信心。

当然,刚开始使用新教材,笔者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上述内容只是笔者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一点个人体会和肤浅的见解,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一定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取其之长来补己之。

作者单位:四川省雷波中学

邮政编码:616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