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高职院校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探讨

曲平波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邮编:261206

摘要

新时期下,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全面塑造理论知识、突出核心实践能力的特点。当前,高职院校管理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需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知识体系、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培育创新能力、以多方培育的机制增强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技术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指通过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某项社会工作的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逐步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职业教育以培育满足市场特定类别岗位需求的人才为目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的就业市场也在悄然改变。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新时期下,按照既定规则或流程完成岗位工作是当前对人才的基本需求。过去的应用型人才一般强调专业知识和能力,但随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产业融合等新趋势的兴起,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成为竞争力的关键。同时,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相适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成为对技术岗位的新要求。

一、高职院校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

我国高职院校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阻碍。首先,教材内容陈旧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自二战以来,世界管理学理论始终处于快速更新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管理理论成熟发展阶段大量吸收了美日等国的经验。我国高职院校目前使用的教材也多为此阶段形成的。但是国内外理论也在不断更新,部分院校选用的教材已经与专业发展脱节。其次,知识体系缺乏内在逻辑。管理专业知识庞大,各门课程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性。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与营销管理同时运用了“麦肯锡7S分析法”,但不同课程对同一方法的应用又有所不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中缺乏对此类知识的联系与贯通,容易使学生理解混乱。最后,知识结构无法满足实践需求。部分院校在管理专业知识结构的设计中,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导致学生所学的部分知识缺乏实际应用价值,或在实践应用中发现缺少某项关键性知识。

(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良好的教学模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但是由于教学理念、方法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部分院校的教学模式难以培育出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应用人才。首先,部分院校教学观念陈旧,教师普遍以保守的态度对待教研和教学创新,导致教育活动因循守旧,难以形成突破。其次,在教学中仍然采取教授式的方法,缺少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塑造手段,所培养的学生往往具有丰富的知识基础却难以转化为实践能力。最后,片面的评价方式无法反映出学生真是的应用能力,也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部分高校对理论教学采取结果评价,忽视了学生积极性与创新性的作用。

(三)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需要丰富的实践教学。但是,我国高职院校的视角教学普遍存在管理及资源等方面的制约。首先,教学管理机制不科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工科专业已经普遍采取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的教学设计,但管理学专业受到学科自身特点的影响,一般仍然采取最后一个学年统一进行实习的方式。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间隔时间太长,不利于两者的相互结合与促进。其次,学生缺少实践机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但是高职院校往往无法为管理专业营造真实的实践环境。最后,由于教师自身难以接触到社会一线生产活动,也就难以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指导,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二、高职院校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知识体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核心是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因此,管理专业教学应当结合教育目标,找准人才就业岗位的需求,构建合理、适用的知识体系。首先,选取科学合理的教材增强与社会需求匹配度。高职院校应当注意到管理学知识的发展变化,实时更新教材以满足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需求。教材中不仅应当包含国外先进的管理知识,也应当结合近年来国内互联网、房地产等领域快速发展带来的理念与思维创新成果,已达到适应国内实际需求的目的。其次,建立不同课程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职业院校的管理系应当整合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从更高层次设计知识体系。同时,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选课空间。针对管理专业知识范围广的特点,降低必修课在总学分中的占比,鼓励学生根据未来的职业需求自由选课,从而有目标的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最后,围绕关键能力建设知识体系。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中研究相关岗位的关键能力构成,从而以关键能力为核心,增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性。例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围绕“绩效专员”这一岗位,以绩效管理能力为关键,增强学生对OKR、BSC等专业管理工具的理解与应用,从而适应市场需求。

(二)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培育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应当采取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创新,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建立长效的教学评价,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首先,塑造开放的教研与教学环境。院校应当完善机制建设,以激励措施激发教师队伍的创新意识。同时,管理专业不同于自然学科,管理理论和方法并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因此,院校应当以民主、包容的学术氛围,鼓励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广泛质疑、科学论证,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其次,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适度融合。例如,在每个月的理论教学末期设置一周左右的模拟实践课程,在每个学期末安排2-4周的社会实践课程。同时,运用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能力。最后,建立长效性的教学评价机制。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成长时间较长,培养效果在校内难以准确评估。因此,院校应当建立长期回访机制,定期回访毕业生的就业及工作情况,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计划。

(三)以多方培育的机制增强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始终面临实践课程效果不理想的难题。为改善现状,需要采取新型校企合作方式,并强化双方的人才交流。首先,与企业协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具有特殊性,部分课程内容无法通过演练模拟。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选择规模较大的企业,根据学生具体专业分别安排进入企业的各类部门开展实践课程。部分大型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市场部门及物流部门等均有适合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校方应当打破院系独立联系企业开展实践学习的方式,组织各专业统一安排,既可以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也便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其次,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人才交流。高职院校应当与相关企业建立定期的人才交流机制。一方面,选派青年骨干教师进入企业长期观摩学习,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从而发现市场的真实需求,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方向的指导。另一方面,要求企业专业人才在校内开设课程,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知识技能的构建提供指导意见。

结束语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当注重知识能力的全面性,以人才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围绕关键能力构建教学体系,紧跟市场需求。随着企业管理的日趋现代化,管理专业的就业门槛不断提升,留给毕业生学习与适应的时间越来越少。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快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以增强人才竞争力,并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谢志远,刘燕楠.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技术革命——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人才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8,(03):103-108.

[2]黄瀚玉,刘邵鑫,曾绍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8,(11):18-25.

[3]刘丽丽,郑如斌.河北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中的应用型人才供给改革探讨[J].知识经济,2018,(09):127-128.

[4]张莹婷.“互联网+”背景下昆明V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D].云南财经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