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庆邦的小说创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2

浅析刘庆邦的小说创作

李锦莉

李锦莉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451100

摘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是一组分不开的命题,对传统与现代的取舍影响着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本文拟从传统文化对刘庆邦的小说创作的深刻影响入手,探析刘庆邦在小说创作中对待传统与现代的态度,并研究这种态度指引下的创作所存在的局限。

关键词:小说创作传统局限

综观刘庆邦的创作,不难发现刘庆邦虽然是本着扬弃的精神对传统与现代进行批判地继承,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偏向和倾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知全能叙事视角的选择

“视角”最初是一个物理学的术语,指物体两端所发出的光线在眼球内交叉形成的角;后来被引入文学领域,用来阐释写作技术。通常我们所说的文学中的叙事视角主要是描述叙述者在叙事的过程中站在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叙事视角就像是作品的一个窗口,将信息从这里不断传输到作品当中,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叙事方式和结构。一般将叙事视角分为两类:全知全能型和限制型。全知全能型叙事视角即叙述者在叙事作品当中是一种全能的存在,他无所不知,可以随意出入故事的情节当中。限制视角是指叙述者和作品中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全知全能叙事视角可以说是中国小说传统叙事方式的一种选择,有着悠久的历史。就像刘庆邦对传统的现实主义道路的选择一样,他对叙事方式的选取也偏于传统。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叙述者往往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情节的推进就像是叙述者以一个说书人的身份在向大家讲述一个故事,他既注重故事情节发展的曲折性,又非常在意叙事结构的完整性,几乎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着清晰的时间脉络和完整的前因后果,甚至有时叙述者还会忍不住跑到作品中去干预叙事。以他的长篇小说《遍地月光》为例,小说中多处出现叙述者的语言,如:“还回到跑坑,接着说金种的弟弟银种的事”,“银种有过多次缝裤裆的经验,应当缝得熟练一些了吧?没有,他缝得一点不熟练”,“至此,换亲的事暂告一段落”……这些语句充满着中国传统说书人的色彩,极大地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性。此种叙事局限在于:叙述者全能的身份会消弱叙事的真实可信性;封闭的结构容易落入模式化的窠臼;叙述者统治叙事过程的强权身份阻碍了读者进行再审美的空间。这些局限终将影响作家的创作水平,刘庆邦也一直在努力寻求突破自己的途径。

二、传统道德与现代意识的取舍

以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为标志的现代意识对人性体现出了比传统观念更为包容和开放的姿态,是对传统观念中礼让、清心寡欲、循规蹈矩的反拨。刘庆邦是一位很传统的作家,在传统与现代的较量中,他明显更倾向于对传统道德的维护和支持。在《曲胡》中,瞎祥和离婚未离家的嫂子暗生情愫,被侄媳妇发现秘密后,二人先后自尽。这个作品展现了作者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情绪。虽然嫂子离婚了,但是瞎祥仍然将与嫂子的两情相悦视为不应该,两人死也没有逾越传统道德在一起。作者为了将瞎祥与其离婚弃原配的哥哥对比,彰显其高亮的气节,用殉情成全了他们的爱情,用生命的结束来保全名声,实际上是个性解放对传统道德的退让。

三、传统的女性形象审美眼光

刘庆邦在自己的小说世界中塑造了五十多位女性形象,综观这些女性形象,可以发现她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男性对女性传统美德的美好想象。从身体上来说,刘庆邦对女性的审美仍然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将心爱的女主角塑造为“腿粗、胳膊壮”的身板,体现出来的绝不是林黛玉式的纤弱,也不是秦可卿式的妩媚,而是一种健壮美。从性格上来说,作者对会做鞋的守明、会持家的小连等女性形象充满怜爱,这些女性形象合乎男权社会尤其是传统意识下男性对女性美的评判标准,她们心灵手巧、坚强善良。而转向刘庆邦描写现代社会的作品,则可以发现几乎都是写现代社会灰暗的现实,主要写道德的失范、人性的堕落、环境的污染、底层在经济大潮中原有善良质朴品格的失落等,尽显作者对现代社会的悲观情绪。

四、结语

通过刘庆邦对传统与现代的不同态度可以从侧面理解为什么刘庆邦的小说创作中城市题材较少、反映现代闻名的作品中明亮的色彩较少,也许原因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虽然身在城市,却没有一种融入的感觉。然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也许正是因为刘庆邦在心里并没有对现代文明、新的文学创作方法与理论拿出开放的接受姿态,使得对传统的固守与过分依赖才导致其小说创作出现了模式化创作及其重复嫌疑的困境,对现实故事的依赖已经成为刘庆邦小说创作更上一层楼的局限,要想突破瓶颈,唯有走出自己狭小的空间,走向广阔的世界,方能开拓视野,具备“一览众山小”的大气。

参考文献

[1]北乔《刘庆邦的女儿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陈思和《在柔美与酷烈之外——刘庆邦短篇小说艺术谈》.载《上海文学》,2003年,第12期。

[3]孟楠《以一种存在窥视另一种存在——有感于刘庆邦的〈城市生活〉》.载《当代文坛》,2003年,第6期。

[4]张月阳《论刘庆邦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

[5]雷达《季风与地火——刘庆邦小说面面观》.载《文学评论》,199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