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设问,提高教学质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优化课堂设问,提高教学质量

何光明

何光明浙江省瑞安市集云实验学校325200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思维应从问题开始。巴尔扎克也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异议都是问号。”可见,课堂提问对实现教学目标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的手段,更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巧妙的问题设计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有效性情境差异

如果说课堂是一个舞台的话,那么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教材就是剧本,而有效的问题设计就是连接演员和剧本的桥梁。没有这座桥梁,演员就不能真正走进剧本、理解剧情和角色,当然就演不出原汁原味的角色,那么整台戏就没有特色,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何优化课堂设问,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下面提出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精心设计,有备而问

课堂提问一定要遵循提问的原则,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入手,针对教与学中的关键点,设计出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问题,以达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如果背离科学规律去主观想象,随意发挥,信口乱问,就会弄巧成拙,造成学生学习的负迁移,导致教学的失败。因此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收听反馈信息到讲评,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于形式,把课堂当做过场。特别是课堂应变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从“什么时候发问”、“怎样发问”、“问谁”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要精心策划和预设,做到有备无患。在这方面笔者有过一次深刻的教训。在七年级上册讲到“母亲河——黄河”时,为了导入,我随意一问:“如果说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的话,那么中国的第二大河是哪条河流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黄河”,我也顺水推舟,导入新课。但到具体介绍黄河时有个细心的同学发现了问题说:“书上讲黄河是第二长河,黄河到底是不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我才发现自己信口一问,差点误导了学生,于是我就借此讲清了“黄河为什么不是中国第二大河”的原因。虽然这样一来学生反而印象更深刻了,但试想如果没有那位细心而勇敢的同学的课堂提问一定要遵循提问的原则,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入手,针对教与学中的关键点,设计出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问题,以达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如果背离科学规律去主观想象,随意发挥,信口乱问,就会弄巧成拙,造成学生学习的负迁移,导致教学的失败。因此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收听反馈信息到讲评,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于形式,把课堂当做过场。特别是课堂应变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从“什么时候发问”、“怎样发问”、“问谁”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要精心策划和预设,做到有备无患。在这方面笔者有过一次深刻的教训。在七年级上册讲到“母亲河——黄河”时,为了导入,我随意一问:“如果说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的话,那么中国的第二大河是哪条河流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黄河”,我也顺水推舟,导入新课。但到具体介绍黄河时有个细心的同学发现了问题说:“书上讲黄河是第二长河,黄河到底是不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我才发现自己信口一问,差点误导了学生,于是我就借此讲清了“黄河为什么不是中国第二大河”的原因。虽然这样一来学生反而印象更深刻了,但试想如果没有那位细心而勇敢的同学的发现,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二、设置情境,激趣而问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那么什么情况下的提问可以达到设疑、激趣、引思的效果呢?毋庸置疑,通过设置情境,有境导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文字材料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形声色情境、问题情境、生活展现情境、表现体会情境等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启迪智慧,开拓他们的思维。例如在上《诚信是金》一课时,我设置了一个“模拟创业”的情境:一家著名的生产烧鹅的厂家联系到一个出口业务,要求在一个月内交货。在离交货日期还有一个星期的时候,有一台机器坏了,要完成任务,必须加班加点。问题一:如果你是老总,你怎么做呢?老板决定加班,可是包装工人小华因为加班使得他不能给朋友过生日,心生恶念,一冲动把一只烧鹅的腿撕下来吃了,然后若无其事地包装好。后因良心过不去,报告了厂长。此时货物已经全部装上开往港口的火车。问题二:这时你是厂长,你怎么做?老板决定找出那只烧鹅,全厂职工用了几个昼夜的时间找到了该烧鹅,但因此推迟了交货时间,赔偿了违约金,这趟生意赔钱了。但这件事让外方知道后,和该厂签定了为期3年的供货合同,为此该厂的品牌也更加响亮了。问题三: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情境设置后提问,不仅增加了趣味性,开拓了学生思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懂得讲信用的重要性并内化为一种意识,以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如果缺少一定的情境设置而简单地问“你在实际行动中会如何讲诚信”,显得单调而没有新意,无法激活学生思维,学生回答会简单而表面,根本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尊重差异,因人而问

由于不同学生在认知基础、理解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个体差异。面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实现差异提问。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应当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个性的差异,并且要因势利导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不能强求一律,也不能强求学生平均发展。”如在九年级的中考复习中,嫦娥一号发射是时政热点,我引用了新浪网上的一篇报道:“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升空。11月5日11时37分,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月点200公里的椭圆环月轨道,正式投入月球环抱,成为中国第一颗月球卫星。这一伟大壮举再次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攀登科技高峰。”引用完这段时政背景资料后,我根据学生认知基础、理解能力的差异设计了三个既连贯又逐个递进的问题:(1)“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发射,体现了我国哪一方面能力的提高?”(2)“我国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发射的原因有哪些?”(3)“假如你有幸登上月球,在月球上将对中国人民说句什么话?将对世界人民说句什么话?”问题(1)是针对认知基础、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问题(2)是针对认知基础、理解能力一般的同学,问题(3)是针对认知基础、理解能力较高的同学。这样既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总得来说,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让给差等生。课堂提问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

四、统筹感官,综合而问

这里讲的“统筹感官,综合而问”是指课堂提问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统筹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使学生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动脑思,独立地、全身心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快乐中进行学习,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满怀热望中不断取得成功。这样既可以缓解学生在课堂中的视觉和听觉疲劳,集中注意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问答活动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挖掘学生不同感官的潜能。例如在七年级上册讲到“世界大家庭”中的“人口和人种”这一节时,我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1)动手(教师给出相关的数据):计算亚洲、非洲、中国、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2)动眼:读图2-25“世界人口分布”,说说世界上哪些地区人口稠密、哪些地区人口稀少。(3)动脑:对照《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气候图》,谈谈地形和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4)动口:请三位同学阅读教材中的对话,感受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的特征。通过以上提问,发挥了学生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五、疏密相间、适量而问

一堂课45分钟,如果问个不停或浮光掠影地提问,会使学生不能真正地进行冷静独立的思考,反而显得支离破碎,破坏了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如果没有提问,会造成课堂不启不发,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课堂要想“低能耗高效率”,适度、适量、适时的提问是关键。教师在提问设计时要注意密度和节奏,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问力求做到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琐的满堂问。当然,要想密度适中,就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俗话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提问也当如此。只有学生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达其辞”的最佳时机。另外,在每提一个问题后,要留一定的时间停顿,这样更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总之,课堂提问切忌走过场、赶速度、紧张匆忙,切忌教师一问到底,给学生不留思考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尽显提问的价值。

当然,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的方法和形式还有很多,本文难以一一罗列。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到每问必究、问前先问,即每问一个问题之前,必须先思考“为什么要问”、“怎么问更好”,注意不乱问、滥问,更不能信口开问,而要提高问题质量,做到三思而后问,使每一问都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也只有努力优化课堂的设问,才能“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