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刘立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1

浅谈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刘立华

刘立华

刘立华山东省滨州二中256600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同时它又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学科。这两种特性使许多学生觉得地理这门课很难,有的甚至产生了惧怕心理。因此,加强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那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归纳总结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学会剖析基本原理。

高中地理有关地理规律的内容很多,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等,如果能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或演变方面的规律提炼,则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文综高考重视知识的因果联系,突出原因分析,以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地理的重要原理进行深入分析,如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热力环流原理、影响因素类(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气温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因素、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自然带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等)。特别是要通过改变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会地理原理、充分理解和把握地理原理。

二、养成读图、用图和绘图的习惯。

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最有效的办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从地图上发掘信息,还要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获得的信息,直接或间接地解决问题。这样,经过长期的练习之后,学生脑海里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养成区域性思维。

另外还要在专题地图的制作上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并教给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图形的技能,使学生养成图文互换的习惯。

比如我在讲“人教版”《地理必修1》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内容的时候,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的插图,把图上的信息逐一找出,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对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文字介绍,两相结合,学生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理解比较深刻了。然后我再布置学生完成画图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同一幅图上画出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这时学生会比较完整地画出该图,而之后只要提起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学生脑海里就会很快浮现出完整的画面,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养成收集、整理地理笔记和资料的习惯,提高综合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所以在做笔记方面可能会做得比较凌乱。教师可以通过检查笔记的形式,督促学生课后整理、补充笔记。尤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要引导学生做好单元知识网络的构建,从中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纵横比较,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把书由“厚”读“薄”的同时,还可以在分析问题时有全局意识,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和分析问题,培养社会实践性思维。

地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收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热点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思维更加活跃和全面。在教学之余,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诸如“我们的地理手抄报”、“地理画报”、“地理新闻热点播报”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养成收集资料并把资料用于综合分析问题的习惯。在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帮助他们学习地理的同时,地理学习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熟悉、比较、选择社会生活环境,进而适应生活环境、保护生活环境、享受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应对未来生活的生存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课本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和野外考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用处,从而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其实,学也无定法,但贵在得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对学习地理以及在生活中实践地理,都是有极大益处的。所以,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都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习惯,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地理素养的现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