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图文不匹配”插图教学策略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图文不匹配”插图教学策略初探

宋其伟

宋其伟

摘要:教材中图文不匹配插图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本文提出“示错、改造、替换、存疑”四个策略,并通过具体个例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插图图文不匹配策略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中,有的插图图文不匹配。对图文不匹配的插图如何处理?大凡质疑者多,在“处理”、“策略”层面思考得较少。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的这类插图的教学处理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整理成文,求教于大方之家。

策略一:示错

有的插图,错得离谱,在教学中不妨“示错”。教师可以花三、五分钟的时间,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对错明辨是非而得出结论。笔者提供以下几则材料:

1.胄,有两个来源,其一金文作,会意字。下为目,表示头,上为盔形,中为帽。篆文作,胄下省目,上讹为由,中为(帽)。

——《<基础汉字形义释源>:<说文>部首今读本义》邹晓丽编著

2.“甲”原是古代军人作战时革制的护身服。最初的字形呈方形或圆形,有四片甲,后来简化成十字形。

——《汉字演变五百例》李乐毅编著

3.战国初期皮甲胄,图示为其复原模型,图1为正面,图2为反面。

——《中国古代兵器图说》刘秋霖等编

这三则材料让学生阅读以后明确:1、头盔之义古多用“胄”来表示,“铁胄模型”中的“胄”当取前一种意思,为“头盔之义”。故“铁胄”即“铁做的头盔”。显然教材插图中,不仅有“头盔”,还有“甲”。2、插图中“甲胄”的材质并不是铁,而是皮革。那么,真正的铁胄又是怎么样呢?笔者把华师大版《中国历史》中的插图《战国铁胄》呈现给学生看,并据《中国古代兵器图说》作简要介绍。

这样处理,笔者是基于以下考虑:1、错误也是一种资源,认识错误的基础是知道错在哪里。学生囿于材料占有的不足,有时不能正确认识,这时教师应尽量提供帮助,如提供足以分析思辨的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2、历史教学,“真”字当头,而求真与纠错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依据可靠材料通过互动,在示错、纠错的过程中,“求真”自然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体现,“让证据说话”无疑更是一种历史意识、历史思维的培育。3、质疑的能力是目前学生历史学习中最缺乏的也是最需培养的能力。某种程度上说教材是权威是“圣旨”,何不在教学中树立一个有理有据的质疑样板,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学习是需要擦亮了眼睛学习的。4、这种示错对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策略二:改造

有的图文不匹配插图,不能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就需要对插图进行重新进行编辑、改造、呈现。如“图右图《女史箴图》”:《女史箴图》原作已佚,现存两个摹本。唐代摹本现存9段。其中第八段画一妃端坐,插题箴文是“静恭自思,荣显所期”;第九段画一女史端立,执笔而书,前有两姬相伴而行,相顾而语,插题箴文是“女史司箴,敢告庶姬”两句。第九段画中宫廷女官在劝导嫔妃们慎言善行。可以看出,图4-50其实是把第八段与第九段中的(部分)组成了一幅插图。其实根据标题,应单取第九段为宜,并把标题改成“《女史箴图》(局部)”。这样改造的好处有:一、让学生知道教材插图并不是《女史箴图》的全部;二、“《女史箴图》(局部)”的画面内容是一个单独的故事——宫廷女官在记录劝导嫔妃们;三、两个图组合使用,更能突出“东晋顾恺之擅长人物画,特别注重对人物情态的刻画”。

策略三:替换

有的插图,并不符合教材编排意图,也会给教学带来麻烦甚至障碍,实有用其它图片进行替换的必要。比如“图4-32古隆中牌坊”,笔者在教学中用这张照片(右图:古隆中碑坊)编辑后可以替换。替换理由如下:第一,教材所示图片内容为“古隆中”牌坊的背面;从教材编排意图来看,这幅插图出现在第88页阅读卡“隆中对”里,无非以此牌坊来说明历史上确有“隆中对”一事,以加深学生印象,这样用牌坊正面应更适宜。第二,教材所示图片正上方有“三代下一人”字样,系陈维周的题字,高度称颂诸葛亮是夏、商、周以后的第一人杰。如用此插图势必涉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三代下一人),这是节外生枝游离于教学主线。第三,第二课《汉唐盛世》重点是学习“汉朝和唐朝这两个中国历史最为强盛的两个朝代的历史,虽然中间经历了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各民族融合和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隋唐统一准备了条件。”(见教材课前导语),三国历史充其量只是这一课的一个插曲,是一个铺垫,为“隋唐”统一铺垫,为“民族融合、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铺垫。教材设计“三国鼎立是历史的退步还是进步”这样一个辨析题本身也贯彻了课标“认识统一是历史大趋势”这一要求。由此可见,替换的依据是根据课标,通过梳理教材内容然后对其进行创造性地处理。

策略四:存疑

所谓“存疑”就是对有争议的插图留存疑问。有质疑固然好,但有时存疑也是一种智慧。当这个插图中的内容存在争议,并且目前很难作定论,存疑为宜;如果这个疑窦处提出来不利于教学的展开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还是存疑来得好。《历史与社会》(八上)争议最大的是两个插图,一是“图1-26半坡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二是“图4-71秧马图”。“图1-26”的争议在于“小口尖底瓶”是否是汲水工具,有学者认为它是礼器,也有学者通过实证它(一部分)并不能提水;“图4-71”的争议在于是插秧工具还是起秧工具。这些学术界尚未有明确的定论,教师在教学中不便展开,如有学生提及,也当提供争议各方观点,指导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进行探究。

总之,面对教材插图中的图文不匹配,正视是前提,思考是关键,阅读是保障,依据课标、根据教学内容作出恰当处理是正道。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浬浦镇中心学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