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脏康复理念融入临床护理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将心脏康复理念融入临床护理教学

李芳杨润丁璐肖远花孔艳梅赵柏玲(通讯作

李芳杨润丁璐肖远花孔艳梅赵柏玲(通讯作者)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三病区云南昆明650101)

【摘要】目的在临床护理教学中融入心脏康复理念,旨在培养护生心脏康复意识,训练护生心脏康复技能。方法推选经过心脏康复规范培训、训练有素、教学质量好的老师专门负责带教,对护生进行心脏康复理论知识授课及技能训练,然后进行临床实践。结果树立了护生心脏康复意识,锻炼了心脏康复技能。结论在临床护理教学中融入心脏康复理念,是培养护生心脏康复意识,训练护生心脏康复技能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心脏康复临床护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0-0067-02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目前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重要疾病,且发病年龄渐趋年轻化,给患者、家人及社会带来承重的经济负担。随着心血管疾病治疗技术的发展,许多冠心病患者因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CABG)而得以生存,但由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继续存在,使得术后再梗和猝死的危险率依然很高。因此,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脏康复(cardiacrehabilitation,CR)就显得尤为重要。一直以来,教科书中心血管疾病章节缺乏有关心脏康复的内容,心脏康复又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将心脏康复理念融入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教学和实践过程中。

1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具体模型、图片、录像等教学手段,使护生学习既直观,又通俗易懂。

2教学方式

运用启发式、问题式、情景模拟式及实践操作等教学方式。尤其是模拟教学法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职业技能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如,老师可以选取典型病例,设计临床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练习有关的沟通技巧及设计心脏康复方案。此种教学方式可增加护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一步加深对心脏康复知识的掌握。

3理论知识的讲解

3.1心血管疾病基础知识

心脏康复是在对心血管疾病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心脏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十分重要。在讲解心脏康复知识前,一定要对相关心血管疾病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及复习,包括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护理要点等。

3.2心脏康复相关知识

3.2.1心脏康复的概念及内涵

心脏康复是涉及医学评价、处方运动、心脏危险因素矫正、教育、咨询和行为干预的综合长期程序,用以减轻心血管疾病的生理和心理影响,减少再梗和猝死的危险,控制心脏症状,稳定或逆转动脉硬化过程和改善患者的心理和职业状态[1]。WHO将心脏康复定义为使CHD患者恢复到适当的体力、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通过自己努力,尽可能地恢复正常生活[2]。随着研究的深入,心脏康复已从最初单纯的运动训练康复发展到综合康复,即运动训练、健康教育、社会心理支持以及职业康复4个部分。中等强度的运动不但可预防缺血性心血管疾病,而且是AMI、CABG和PCI术后主要康复措施之一。完整的CHD心脏康复分为3个阶段:第1期为急性住院康复期;第2期为门诊恢复康复期;第3期为社区家庭康复期。

3.2.2心脏康复的对象

心脏康复的对象主要是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近期心肌梗死、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血管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安置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或起搏器、心脏瓣膜置换术、室壁瘤切除术和心脏移植术后康复等。

3.2.3分级运动评估

分级运动评估是心脏康复计划制定的前提。首先,应该对患者进行分级运动评估实验,依据评估结果制定运动方案,根据运动方案指导患者科学合理进行运动锻炼。2007年WHO发布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评价和处理指南》中指出:“不充足的体力活动与大约1/3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的病死率有关,是否进行体力活动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病死率密切相关,无论是男人或女人,中年或老年人”,心脏康复已经成为WHO为控制心血管疾病而制订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3]。这就是需要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分级运动评估、制定运动方案、指导患者科学合理运动的关键所在,也是医护人员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2.4心脏康复的主要方法——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心脏康复最经典、最主要的治疗方式,其内容、方案和实施已经得到公认。运动疗法中运动处方的制定依赖于运动评估。运动处方包括以下内容:

(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是运动处方中最重要的部分,对运动的效果和安全性有直接影响,掌握合适的运动强度是制定和执行运动处方的重要内容,运动强度的制定和调整都要依据运动评估试验,通常通过心率来制定,具体如下:

运动适宜心率=170(180)-年龄,其中60岁以上中老年人用170-年龄;

60%-85%最高心率(HRmax)作为靶心率(THR)。通过THR控制运动强度。(最高心率=220-年龄)

(2)运动频度:每周3~5次为宜,有些活动如散步可每天进行。

(3)运动持续时间:每次45~60分钟,包括10~15分钟热身及5~10分钟整理活动。真正运动的时间为20~30分钟有氧运动,至少要达到15分钟(且要求运动强度达到THR)。

(4)运动方式: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机)、自行车、划船、爬楼等。

3.2.5其他的心脏康复方法:包括纠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教育、咨询以及行为干预。具体包括:控制体重,改善脂质代谢异常,改善高血糖及糖耐量异常,控制高血压,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帮助戒烟,帮助解除精神紧张和争取社会支持等。

3.2.6运动过程的监控

运动过程的监控对确保运动安全非常重要,开始进行运动时最好能够在心电监护下进行,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呼吸、气喘程度;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有无胸痛、乏力等。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配合处理。

3.2.7运动方案的调整

运动一段时间后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运动方案,如通过运动评估患者已到达低级别的运动目标,就应该进入高级别的运动锻炼。如果停止不前,达不到运动锻炼的更高目的。

4康复技能实践

运动训练是心脏康复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结合临床实践,才能让学生掌握患者开始康复训练的时机,如何指导患者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如何观察患者在训练中的情况,领会制订个体化的运动处方的意义。如老师可以选择典型病例,让学生参与运动负荷试验的具体实施,体会运动疗法的实际应用,增强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掌握运动负荷试验评定心脏功能和运动耐量的方法(如6分钟步行试验、平板训练、踏车等)。选择运动类型,设定运动强度、频率、时间、运动中需要观察的指标、注意事项和发生意外情况时的紧急处理方法等。

5讨论

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医务人员不仅要解除患者的病痛,而且要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达到生理及心理功能的恢复,让患者拥有适应社会的高质量生活,这才是健康的真正意义。教学模式要因医学模式的转变而改变。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各种新的治疗技术广泛运用,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福音,挽救了患者,尤其是急危重症患者生命,但后续漫长的心脏功能康复需要康复团队的共同努力。护生是该团队的后备力量,理应将其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培养其心脏康复的理念,灌输心脏康复的知识,训练其技能,更好的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江生,我国康复心血管疾病学的发展及现状(2008版)[J],心

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8,l7(5):417-427。

[2]汪雪玲,徐丽华,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及护理研究进展

[J],上海护理,20lO,10(2):69—72。

[3]高小莲郑桃云,把心脏康复理念引人冠心病的教学,中西医结合研究,2012年8第4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