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作文素养培育的土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1-21
/ 2

生活:作文素养培育的土壤

余美珍

关键词:作文素养;培育;学校;课堂;社会;生活作文

作者简介:余美珍,任教于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梁中学。

走进校园,随便找个同学问一句:“你怕写作文吗?”估计回答“不怕”的屈指可数。当代的中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一提到写作文,就感到头疼,教师对此亦往往感到很棘手。学生作文没少写,教师也没少批改,可模式都是教师掌握着主动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往往疲于应付,结果学生的作文水平就是不见提高。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往往极其贫乏,视野狭窄,没有新意。究其原因,关键还是在于学生缺乏写作常识,缺乏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在生活中找不到素材,导致写作与生活脱节。

特级教师包建新说:“写作教学是培育之学,作文不是拿来教的,而是拿来培育的,是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培育出来的。”所以,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贴近生活进行作文教学,在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上培育学生的写作素养。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想法,愿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基于培育,留心生活,立足学校写作前沿

平时有许多教师都在抱怨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缺少真情实感,整天关在学校里,与社会接触得少,没有写作素材。其实这都是教师们错误的见解。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学生就是在学校这样的小社会里生活着,接受着教育,学校同样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写作素材。学生平时的生活作文就应立足学校这块前沿阵地,留心学校的生活,遵循学校的生活原则。

学校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学生生活作文素材获得的关键是在学校。学生在学校不仅要记录生活,还应该积极用笔去干预生活。比如学校里的运动会、班团会、校园文化月等都可以作为学生的作文素材,即使学生平时在校的生活,同学之间或单纯或复杂的微妙关系也是很好的作文素材。笔者就是利用每周作文课时间让学生写一些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作文;经常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写随笔,抓住有切身感受的东西,很放松、很随意地写出来;有时还通过记日记、办手抄报、黑板报、向报刊杂志投稿等形式来练习写作,让学生在学校平时的生活中养成浓厚的写作兴趣。

平时的生活作文是习作,不是创作,也不是文字游戏。学校的生活作文就应当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学校生活,用手中之笔积极地介入学校生活,学做主人,提高语文写作素养。然而在学校生活中培育作文素养不是急功近利的,而是要关注学生在玩乐、活动、学习等全部生活过程中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的意义,进而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二、引进游戏,丰富课堂,捕捉趣味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的最终场所还是在课堂,只有课堂生活化了,才能使生活化作文教学落到实处,所以课堂作文教学还是应该着眼于生活。然而,课堂生活化的作文教学大都缺乏真实感,这就需要师生充分发挥想象,甚至可模拟生活场景来进行生活化作文教学。“课堂游戏”是课堂作文教学非常有效的方法。为了不使学生在作文时只回忆“尘封”的生活,课堂上,师生可以共同参与游戏活动或虚拟生活情景,把生活“拉到”眼前来,使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处于矛盾运动中。

包建新老师在为“领雁”学员作文讲学时就举了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的例子,比如两个同学“无绳拔河”: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到讲台前模拟拔河,其他同学坐在座位上加油助威。拔第一轮时,女同学胜,老师就在黑板上写:“女同学赢”;拔第二轮时男同学胜,老师就在黑板上写:“男同学赢”;拔第三轮竞争非常激励,双方僵持长久,最后还是男同学赢了。游戏结束之后,请全体同学写游戏的过程。又如“比手劲”:在作文之前,请两位男同学上讲台来比手劲。“一——二——停!”第一步老师叫其他同学记下双方的衣着、表情;“一——二——停!”老师宣布记下双方的动作;“一——二——停!”记下当时的环境气氛。“一——二——停!”,记下对方的手怎么样;“一——二——停!”记下“你心里怎么想?能赢吗?”等心理活动,然后再把这些记下的内容整理成一篇文章。这样的“课堂游戏”既让学生感到很快乐,也让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了。

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制造”生活、实物写生、图片展示、音乐感受等有趣的活动来进行作文教学,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了作文素材,有效地减轻了学生写作文的畏惧感。

三、走出课堂,融入社会,拓宽选材写作天地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可以说,生活是学生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始终是作家写作的源头活水,也是学生练好写作的重要途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易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生活作文”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作文教学应当回归生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是培育学生作文素养的前提。教学中要让学生走出小课堂,融入大社会,多与自然社会做亲密地接触。让学生体会生活,在玩乐中汲取语言的养料,在广阔的生活中感悟生命、孕育激情、增长见识。

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产,了解当地的文人事迹,之后写下活动感受或研究性的小论文;也可推荐学生游风景名胜,如去游西湖,去领略西湖“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景象,搜集吟诵西湖的诗词,写出咏唱西湖的文章,感受西湖的魅力;或请学生在假日逛街、游玩的途中,留心一下标语及名胜古迹处的对联、诗词,把怦然心动的内容摘抄下来,并发表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素材中领悟所要表达的主题,然后以所要表达的主题来关照生活,并对生活素材进行提取、加工、再创造,从而让学生深入感悟生活的哲理。

著名艺术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练就一双能善于发现美的慧眼。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内化、积淀,形成的文字才具有鲜活的生命,才能张扬学生的感性和灵性。

总之,生活是广阔的、多元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巧借生活,激活作文教学,并运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立足学校的前沿,就近选取素材;丰富课堂的舞台,轻松愉悦地创作;筛选生活的景点,描写自然的画卷;接触自然社会,感悟生活的哲理等。要教会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生活,捕捉素材,在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上得到语文作文素养的有效培育。

参考文献:

[1]蔡伟.新语文教学研究:生活化的作文教学艺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何梅.有效的作文教学之我见[J].成功(教育版),2009(1).

[3]张化万.生活作文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2003(11).

[4]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梁中学

邮政编码:32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