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间竞赛合作在实现有效课堂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3

组间竞赛合作在实现有效课堂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

吴杏梅

——以“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课程为例

吴杏梅(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10440)

摘要:中职生的自律性较差,进一步加大了课堂管理的难度。有效的课堂管理对于提高中职德育课堂的有效性至为关键。实践发现,采取组间竞赛合作的课堂组织方式,能更好地创建一个有利的教学环境,通过“心理授权”鼓动全员参与,学生由于“主动建构”知识从而更有效地处理课堂发生的各种要素,大大提高了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文中运用具体教学案例,探索了组间竞赛合作课堂组织方式的一般过程和具体操作步骤,分析并总结了组间竞赛合作如何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

关键词:组间竞赛合作有效课堂管理心理授权

本文为广州市“中职德育课程有效课堂管理策略研究”的有效教学活动研究课题成果之一,该课题从具体的教学实践,研究了中职德育课堂管理的有效策略,探讨了如何较好地解决中职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与缺乏持续的学习热情等问题,从而实现有效的德育课堂管理。

一、有效的课堂管理

中职生的自律性较差,生源参差不齐,大部分同学存在较大的心理缺失,进一步加大了课堂管理的难度。课堂管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不同的国家对它的定义各有不同。普遍认为,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推动下,生本教育、有效教学的多种尝试也说明,课堂的管理不是单向的,是师生一起努力的结果。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技能。一个有效的课堂,应该具备以下本质与特点:

1.能创建一个有利于教学的环境

在我国,对课堂管理的研究还很薄弱,大部分教师对课堂管理的认识还不到位。以师为本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教师们认为只要教师掌握好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与进度安排,就能掌控整个课堂,认为课堂管理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单一活动,忽视了课堂管理活动在课堂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实际上,有效的课堂管理才能为有效的教学服务,才能让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有效的课堂管理其目标直接指向管理,而非教学本身,为教学创建一个宽松、生动又紧张有趣的教学环境。

2.能鼓动全员参与管理

一堂有效的教学,更考究教师的专业水平;而有效的课堂管理具有适用性与通用性,它是全员的互动参与,甚至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学生仍能参与组织管理,是全员式的管理。传统认为,课堂管理以教师为主要掌控者,教师不参与,学生就无法参与。有效的课堂管理是学生参与的同时,教师一齐参与,没有学生的参与,是无法实现有效与主动管理的。

3.能处理各种正在发生的课堂要素

对比教学管理,课堂管理的实施对象更广。在一个正在发生的课堂上,教学活动之外的一切行为与突发事件都可以纳入课堂管理的对象,它总是在暗处,为有效的教学顺利进行提供较好的环境,是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最坚强的后盾。

二、组间竞赛合作在课堂中的实践与应用

1.组间竞赛合作的课前准备

在环境布置方面,中职生的班级人数从40到60人不等,无论是人数多或是较少的班级,课室内的空间都比较有限。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首先可以采用大组之间分组比赛的方式,根据学生意愿选择大组组长和各小组组长。例如60人的班级中,每个大组12人,全班分成5个大组。在此基础上,再给每一个大组分成若干小组。因此,以60人的班级为例,12人的一个大组可以再分成分别由4人组成的3个小组,同学们可以就地分组,讨论时前后桌之间转身即可形成小组。如此操作,既方便又省时,学生甚少会因为空间不足出现懒散、不愿意配合教师等问题。

竞赛计分规则方面,师生可利用大组比赛、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课堂。非特殊情况下,每次均以一分为单位计分,加分者以学生为主体,即学生自己给自己计分;同时,始终以加分表扬为主,特殊情况需要减分,教师应灵活幽默处理,最大程度减少对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

竞赛计分评价方面,再以60人5大组的班级为例,前四名的小组加平时成绩一分,第一名的小组加平时成绩两分。教师还可以给分数高的小组少布置一题作业或者少做一次作业的机会。学生怕做作业,懒做作业,怕考试,不喜欢考试,教师可以以此作为评价奖励的方式。与此同时,任课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设定多级指标的评价表,以学生自评和小组合作评价为主,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例如,一级指标可以从纪律、道德诚信、学习态度、能力等方面设定具体的二级指标。总之,中职生的奖励不仅要及时,而且要更具实效性,通俗地说,就是给学生来点实惠的、够得着的。

2.组间竞赛合作的课堂应用

下面以“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一课为例,从具体的课堂情境出发分析组间竞赛合作的具体操作过程。本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职业道德与法律》,内容属于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包括“预防一般违法行为”与“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两课。本课内容选取“预防一般违法行为”中第一框题“认清违法的危害”,以探究“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及处罚”为例,引导学生认识违法行为及其危害。

(1)利用组间竞赛合作导入新课可以创情激趣。

在一开始上课时,本课安排了一个猜歌游戏热身活动,以便更好地拉近师生距离。操作过程中,教师以黑板为教具,用粉笔以“正”字计分,不需要太复杂的计分方式,猜中的学生自己动手给本组加分,猜错不扣分,这样同学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由此,本课作为异地教学,对全班同学没有任何认识的情况下,仍能调动起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较好的准备。

(2)利用组间竞赛合作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

根据学生生活、学习实际,本课在设计前通过访谈调查、拍摄学生实习场景、咨询专业教师、分析企业反馈等途径,对中职生的学习与就业进行了相关调查和了解。选取的案例以中职学生在专业教育或未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典型,期待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与职教改革的特色。

在案例阅读环节,创设一个听歌引起“噪音”的案例,学生因为竞赛和组分的不断增加热情不减,特别在同学们阅读案例的过程中,教师给纪律好、不吵闹的组加分,以评价代替了课堂管理,更有效地解决了部分中职生自律性不高的问题。

在案例讨论分析中,大组组长让组员以4个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因中职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较强,学生回答案例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积极发言教师即给予基本分一分,并且由学生自己去黑板上加,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自我效能感。对于回答复杂问题正确的学生,教师适当多加分或加以言语上的表扬。由此一来,部分注意力不能长时集中的学生因为有大组和小组组员的督促,学会了自律。

(3)利用组间竞赛合作提高教学密度。

为了让同学们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有一个环节是“角色案例扮演”。学生以大组为单位,每组抽取一份情景案例,然后根据提示扮演,学生分析行为性质。有了组间竞赛合作,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时候指示变得更具体了。每个大组派大组长抽签,然后分给各组员,各组员以小组为单位,转身讨论准备。教师:“最先准备好上台表演的小组多加分,不弃权的小组可以拿到基本分3分。”为了激励同学们,表演的环节教师灵活处理,要多加分鼓励。同学们为了多拿分,讨论紧张了,气氛活跃了,课堂自然就更加生动。学生不再停留于是否要上台表演,而是更快地准备好、表演好,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密度。

三、组间竞赛合作何以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

1.组间竞赛合作让学生体验着“心理授权”,实现了全员参与

授权理论在西方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已初步成熟,鉴于国际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各类组织在管理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授权的作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被称为“授权的时代”。国外大量的研究表明,授权与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创新行为以及个体感知能力与人格等方面存在很大相关。

关于授权的著名理论研究中,Thomas和Velthouse把授权的概念定义为四种认识的一个综合体:意义的感知、能力、自我决策和影响力。

Spreitzer等发现:第一,工作意义和自我效能与工作相关压力呈负相关。第二,在心理授权与工作情境的关系中,认为社会政策支持、控制范围、战略信息是授权的预测者,授权影响个体行为,内部授权在一些工作社会结构和行为结果之间起中介作用。第三,保险公司员工感知的工作能力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满意感。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与缺乏自信心、害怕失败的员工相比较,自我效能感较强的员工更可能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第四,员工的自主决策权是员工内在工作动力的一个主要组成成分,而员工的内在工作动力是决定他们工作满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见,授权理论对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自我效能感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课堂管理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我效能感同样重要。如前述,中职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缺失,他们更需要从心理的角度提高管理的实效。组间竞赛合作的组织方式无形中体现了其中的被授权理论,学生心中体验着“授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大组比赛、小组合作的方式,一方面,为那些喜欢表现自己、勇于表现自我的同学提供了舞台;另一方面,部分自律性较低的同学可以通过小组组员间的他律,逐步提高学习的注意力,无形中也在维持课堂纪律。喜欢表现自我的,需要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内向的同学,需要一个交流合作的舞台;自律性低的同学,需要一个能帮助“他律”的舞台。组间竞赛合作,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授权方式。中职生需要表扬,而且是及时的表扬;需要关注和爱,老师的,更是同龄人同伴的关注和爱;需要一种动力与纪律,这种动力和纪律,由学生来执行,也由学生来产生,学生真正体验着“授权”,课堂管理实现了全员参与,为创建一个有利于教学的环境奠定了基础。

2.组间竞赛合作让学生尝试“主动建构”,有利于处理各种课堂要素

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建构主义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建构主义重视学习者的知识经验,认为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各不相同,不能对他们作共同起点、共同背景、通过共同过程达到共同目标的假设,不能对学习者掌握知识领域作结构化、非情境化的假设,知识不是统一的结论,而是一种意义的建构。学习者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及解读方式,最终建构的知识意义也不同。总得来说,建构主义的观点是:“学习是在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

组间竞赛合作在本课课例的课堂呈现中,给予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更多,有利于实现学习者知识的主动建构。

在教学组织上,组间竞赛合作的方式解决了中职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的问题,为同学们提供了表达自我、表现自己的舞台,有效地实现了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在教学内容上,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和事物入手,可以利用先前的经验建构新知识,由浅入深,遵循“感性——理性——实践运用”的认知规律,重点了解违反治安管理的四类行为及其处罚办法,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并在拓展活动中认识违法带来的危害。在教学方法上,音乐与游戏结合能使学生的参与变得更积极、愉悦。声像结合等多种直观手段分析具体案例,师生实现了有效互动,打破了师生间的坚冰,有利于防止与课堂无关的要素的出现。

3.通过大组比赛、小组合作,实现了以评价代替管理

在探究《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课堂中,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结合探究活动利用了组间竞赛合作的课堂组织方式开展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以评价代替管理,对同学们对课堂的参与给予及时的评价与激励,解决了中职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与缺乏持续的学习热情等问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部分同学在问题的激发下能独立思考,提出创新性的见解,不仅为本组获得了荣誉,更为学生本人带来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引起了探究欲望。在这样一种集体氛围下,促进了学生的自律精神,实现了有效的课堂管理。

综上,组间竞赛合作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职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与缺乏持续的学习热情的难题,有利于创建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容易激发师生的全员参与,同时为处理各种突发的课堂要素提供较有效主动的解决办法。尽管如此,组间竞赛合作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热情、亲和力、组织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较多的要求,这与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有较大相关。因此,笔者将与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探索并完善组间竞赛合作的组织管理,力图探讨更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邱乾西方有效课堂管理的基本策略[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1期。

[2]卢尚建我国有效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2009年,第46卷,第5期。

[3]李占苏艳梅心理授权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6卷,第1期。

[4]Thomas·K·W&Velthouse·B·ACognitiveelementsofempowerment.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0,15,666-681.

[5]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7,129—130,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