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明国语读本》的热卖看当代小学语文教科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2

从《开明国语读本》的热卖看当代小学语文教科书

龙玉新

——兼谈小学语文教科书发展

龙玉新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210000

自中国第一套小学国文教科书《最新国文教科书》诞生以来,小学语文教科书从最早以文语练习为主的国文教科书到用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的国语教科书,还有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央苏区和各抗日根据地颁行的与当时的政治斗争及生产斗争密切联系着的、具有鲜明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小学语文课本,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把“国语”改成“语文”的小学语文教材,它已走过了艰难曲折的百年时间。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二十世纪末语文教育大批判的基础上催生的。与此同时,教材的编纂也放开了,语文教材迅速从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统天下”真正发展为各地版本教材“群雄并举”,有的甚至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也选择使用了不同的版本。不过,在国家审定通过的各版教材中,以江苏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苏教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师大版”)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量最大。在这些教材中,环境意识、生态观念等思想在语文课本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也更加地贴近生活。

以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苏教版最大的特色就是生活化,其生活化特色最集中体现在单元练习上。苏教版小语国标本编辑部的张庆老师认为:“过去的语文练习是围绕着考试转的,考试是繁琐的、机械的,标准是唯一的,所以练习也是繁琐的、机械的,标准也是唯一的。苏教版下决心要在练习上来一番改革,不是小修小改,而是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其指导思想是语文练习要指向生活、指向实践、指向综合,将知识、能力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变应试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总而言之,是走一条生活语文的道路。”[1]因此苏教版单元练习一改以往单元练习繁、难、偏、旧的状况,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了儿童学习单元练习的积极性。

首先体现在单元练习的综合练习版块。

苏教版单元练习的综合练习版块按低中高的年级段分别为“学用字词句”、“处处留心”、“语文与生活”。

低年级的“学用字词句”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了字词句以后在生活实践中要灵活运用。例如二年级上册“练习4”,学了大写数字以后,就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和学习如何到邮局去汇款。

中年级进一步,要求学生处处留心生活中的语文,也就是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如四年级下册“练习4”,让学生吨胁菀┑拿撇⒀叭绾慰匆┪锼得魇椤?高年级的练习领域就更广了,要求把语文与生活二者融合为一,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意识,在生活中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培养语文素养,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其次体现在口语交际版块上。

苏教版的口语交际内容生活化、有针对性、富于现代意识,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和语言的互动过程,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从而在语言交流中学会与人沟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

例如一年级下册“练习6”中的“我在‘六一’这一天”,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六一”儿童节是他们最喜欢的一个节日,学生有亲身的体会才会有话可说、有话愿说。口语交际以此为题,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性。

最后是体现在语文积累这个版块上。

语文积累在中低年级段为“读读背背”,在高年级段则为“诵读与积累”或“诵读与感悟”。在“读读背背”或“诵读与积累”中出现了大量的民谚、俗语、对联。

例如五年级上册“练习3”关于戏曲的谚语和“练习2”的歇后语,还有二年级上册“练习8”的春联和“练习7”的二十四节气歌等等。这些谚语、俗语大多来自民间,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多是人民大众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过程中,从他们熟悉的环境或事物中渐渐发现了一些规律,习得了一些问题的原因所在,通过日积月累,便产生了谚语、俗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发现这些谚语、俗语在其他方面也适用,他们就把这些谚语、俗语应用到了情景相似的场合中,而这些谚语、俗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所以,谚语、俗语都带有浓厚的口语性,极具生活气息。

从苏教版单元练习的生活化我们可以看到,小学语文教育正在试图逐渐地拉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然而近日,一本78年前由叶圣陶所编、丰子恺插图的《开明国语读本》重印本受到热捧,网上近百个商家都有出售,最高价格则标注为数百元,现在已经卖断市了,连出版社都没货。《开明国语读本》的热销连带着同期重印的民国老课本系列也火了一把,这个现象把当前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又推向了风口浪尖。那么当前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比民国时期的老古董课本差在了哪里呢?

贴近小孩子的心理,是《开明国语读本》最大的特色:意象优美,选文多是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叶圣陶在教材里走入了儿童世界,细致揣摩儿童心理,词句、语法切合儿童口吻,做到了对儿童入情入理的体察和关爱。如《太阳》:‘太阳太阳你起来得早。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这是以太阳为题材的课文,它写的是儿童的视角,表达的是儿童的心理,用的语言是儿童的口吻。”[2]而当前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性是不如《开明国语读本》的。

“苏教版教材的选文因为过于追求简洁平实的风格,总体感觉教材中缺失童趣和儿童的灵性、诗意的课文多了一些,比如《春到梅花山》、《东方明珠》、《陈毅探母》等;而有些从儿童的生活出发的课文,比如《他得红圆圈最多》、《怀素写字》等,因为课文描述的视角偏向于成人化,而有一种说教的感觉。”[3]但是,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两部教材已关注到这一点并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北师大版不仅选文与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联系得非常紧密,并且还设计了丁丁和冬冬两个儿童卡通形象,这两个卡通形象贯通全书,与学生一齐学习、一起成长,拉近了教科书和学生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与《开明国语读本》相比较,当前小学语文课本饱受诟病的主要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取向。

“母爱和母亲形象不健康,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的、真实生活中的母亲。比如苏教版中的《花瓣飘香》、《沉香救母》,人教版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北师大版《母亲的纯净水》等文中,母亲多身体不健康,极度压抑,或功利心太强。而人教版《日记两则》和《看电视》、北师大版《流动的画》和《妈妈的爱》等文里,母亲又道德完美到不近情理、毫无逻辑。她们多数无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常以成年人的意志去粗暴干涉孩童的世界。”[4]其实这也是由于当代小学语文教材主要还是从成人的立场出发、用成人的思维去编写的。而儿童的心理世界往往是成人很难知晓的,儿童的所见、所想、所问、所答、所做,往往出人意料,却充满着情趣和快乐。儿童是用自己的思维习惯、语言习惯来感知和表达这个世界的。从当前小学语文教材所表现出来的倾向以及这次《开明国语读本》热卖所带来的批判来看,儿童性将成为小学语文教科书未来的主要改革方向,因为:“小学语文教材必须具有儿童性,尊重儿童,适应儿童,支持儿童,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与儿童平等对话,才能使编者的语文学习观和学生观在教材中实现外显,才能真正落实学生在教材中、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5]

参考文献

[1]张庆教材编写的“潜台词”.小学教学设计,2006(2):8。

[2]牟瑞平历久弥新魅力无穷——读叶圣陶先生的《开明国语课本》.山东教育。

[3]、[5]洪春幸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一、二册)之比较.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4:42。

[4]新浪教育民国时期课本走红校园,新教材差在哪(摘自网络)。